作為以生豬屠宰及冷鮮肉生產加工為主的綜合性大型企業,金鑼集團最早進入東北地區養豬,是生豬產業“北移”重要的參與者、實踐者,他們為何選擇在東北養豬?有何經驗?又是如何看待生豬產業的“北移”?
“生豬行情處于正常價格范圍內,在此區域養豬的利潤水平高于其他地區。”內蒙古通遼金鑼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碧泉首先肯定了東北養豬的優勢。
“金鑼生豬養殖基地走出山東后,逐步在東北地區進行生豬產業布局。實踐證明,雖然在該區域建養殖場的建筑成本高于其他地區,部分運營成本如由于冬季采暖期長,煤炭消耗量大,但煤價相對較低,而土地租賃費遠遠低于其他省份,玉米價格持平但霉變輕、容重高,質量好,因此綜合計算,養殖成本低于其他地區3%~5%。其次,東北生豬養殖量小、人口密度小,疾病風險也相對小,豬群健康水平相對高,相應的生產指標也好。”楊碧泉說,“另外,東北土地資源相對充足、人口密度小,規模化發展包括配套的土地相對好解決。”
“有專家指出,生豬產業‘北移’是大勢所趨,未來金鑼對東北生豬養殖場的發展有何規劃?”記者問。
“任何事物發展有其必然性,如果同行企業都向東北發展,金鑼會放慢生豬養殖的發展步伐。”楊碧泉表示,金鑼集團本身以肉制品加工為主,養殖所占權重非常小,投資搞養殖基地主要是基于食品安全及原料短缺方面的考慮。生豬產業“北移”后,專業規模養豬場的入駐對滿足金鑼所需的有質量保證的豬源十分有利,金鑼將更加注重深加工領域。正如專家所言,生豬不宜長距離運輸,應就地加工,精品外運,這樣可以減少物流成本并有效杜絕疫病的傳播。
楊碧泉建議,對生豬產業“北移”,國家應加強宏觀調控,從戰略層面進行規劃,各區域應協調發展,不能“一窩蜂”向某個地方過度集中;同時,在人口密集的非糧食主產區清退散養戶,保留有環保設施、運營良好的規模豬場并不再審批新的養殖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