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生產環境的任何波動和改變都可能會對魚群產生不良應激壓力,導致病害易感性增加,各種病害的暴發和蔓延不可避免,所以我們在討論病害的發生要把魚、養殖環境、微生物緊密結合,三位一體綜合考慮。”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張元興教授指出。
由于病害的控制過程中,我們使用的一些手段不盡科學,造成了水產品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等,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對于病害防控研究方面存在著兩大困境:一是大量的病原的產生和蔓延,濫用抗生素越來越嚴重。我們通過分離一些病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發現,14種抗生素中只有1種抗生素是敏感的,2種有抑制性,其他的11種全部呈抗性。可見,盲目地使用各種抗生素,不僅不能夠有效殺滅病菌,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二是養殖管理模式的沖突。2013年,農業部出臺政策,國家對獸藥實行分類管理,根據獸藥的安全性和使用風險程度,將獸藥分為獸用處方藥和非處方藥。隨著用藥逐漸規范,抗生素防治正在世界范圍內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以大菱鲆腹水病為例,主要病原種類為細菌性疾病,其中絕大多數為弧菌(95個,704%)其次為遲鈍愛德,華氏菌(14個,10.4%)以及各種單胞菌(26個,19.2%)等。通過實驗發現,病害的發生與季節性、地域性、物種特異性有關。現在科研小組已研制成功遲鈍愛德華氏菌、鰻弧菌、溶藻弧菌等單克隆抗體試紙條。采用量子點標記抗體技術目前已實現對鰻弧菌檢測靈敏度103cfu/ml,較之已有的膠體金試紙條靈敏度提高了100倍。
張元興認為,預防性控制是高端海水魚類養殖模式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趨勢。以疫苗接種為核心的預防性治療和建立良好的養殖場生物安全管理規范等健康管理措施,可以防止和大幅減少易感病害的暴發和蔓延。目前,國外工業化養殖魚類的主要病害都已有相應商品化疫苗上市,疫苗接種已成為當今世界水產養殖業的規范性生產標準,由于水產疫苗的開發與生產制造是一項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范圍較廣,我國已有5種海洋生物疫苗處于試驗或進行驗證性應用。我們體系現在正在進行的鲆鰈類腹水病的遲鈍愛德華氏菌減(弱)毒活疫苗的研制工作,這給我國海水魚類疾病防控從“抗生素時代”跨入“疫苗時代”點亮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