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養豬,丁磊養豬,武鋼養豬,如今王健林旗下的萬達也投資10億元養豬,真的是在做扶貧和公益嗎?筆者對此表示“看法謹慎”。
按萬達自己的說法,這筆投資宣傳為扶貧捐助。為了提高扶貧精準性,變捐款捐物的“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集團選擇丹寨多數農民從事的土豬養殖和硒鋅茶葉種植兩個行業,投資深加工企業,建設總規模30萬頭的土豬養殖廠和屠宰加工廠,每戶農民入股,收益歸農民。王健林強調,此次養豬重點不是投入多少錢,而是要創新一種可復制、可推廣的企業扶貧新模式,確保直接普惠農民,力爭用5年時間,使丹寨人均收入翻番,整縣脫貧。
然而,筆者感到不解的是,扶貧的途徑有許多,為何選擇養豬?現實的情況是,生豬養殖市場的低迷從去年底至今已持續一年,仍在虧損線以下徘徊,行業產能過剩仍在繼續,眾多散戶面臨被擠壓出局的困境。而此時萬達投資10億元,按資金規模計,足足可以養50萬頭豬。
另就豬肉價格而言,9月份以來一直在跌,震蕩向下;就生豬市場而言,三個月來也是跌跌不休,上周剛剛有所回升,本周已經止升。別忘了,目前可是正值新年將至的豬肉需求旺季!
市場如此低迷,養豬賣不出好價,又何談農民入股后的收益?
那么,市場究竟應當如何看待地產商養豬這一現象呢?
筆者認為,如果對國家的宏觀經濟結構有所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難找到。
就工業產業而言,當前鋼鐵、建材、工程機械、煤炭等等整個產業鏈都處于飽和和過剩狀態,并無太多的發展空間。而農業產業卻不同,雖存在短期產能過剩,但就總體而言,隨著農業產業升級的不斷推進,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在這個過程中,養豬產業的發展就不成熟,具體表現為大量不成熟的低效小農戶的存在,同時大量工業剩余資本蜂擁而入。
據此可以預言,未來必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小農戶被擠壓出局,而大資本投入建設的大型規模化養殖將成為主流。
或許,大企業家們正是看到了這一前景,在整個市場仍處低迷,產能過剩難以消化的時刻,仍將大量過剩的工業資本投入進來尋找出路。他們看好的是未來,他們相信,生豬和豬肉市場未來必定會有回暖和爆發的一天的。
不可否認,就生豬產業的發展趨勢而言,未來的確潛力巨大,前景看好:整個生豬市場的規模可以萬億計,這在國民經濟當中的比重是相當高的,可與鋼鐵、煤炭等工業產業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