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一部分豬場在過去的幾十年的時間里,也開始了企業化的自我改造,開始通過先進的養殖設備或者工具提高豬場的高效性,通過引進高素質的人才進行育種、研發和管理,但是當我們面臨行情波動時,豬場企業化過程中留下的盲點還是讓這些豬場很被動。中國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國家制度都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養殖也是如此,在歐美幾個人可以通過先進的設備和配套的,成熟的行業資源管理幾千頭母豬的豬場,而在中國則短時間難以實現,這就是中國的一個現實,那么在這種現實下,豬場的企業化如何突破呢?
根據中國特殊的養殖國情,應該要分兩個方向來說,第一個是已經企業化的豬場面臨行業轉型該如何做,另一個方向則是已經以“公司+農戶”形式加入到企業化進程的農戶如何轉型為更為專業化和標準化的小微企業。
一、我們先說說,已經進行了初步企業化的豬場在過去的十多年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一個是技術的先進性,另一個是產品的功能性,而之所以豬場在企業化進程中關心這兩個問題,則和行業發展所處的階段有關,對于一個逐漸成熟的行業來說,在行業基礎構建的階段,比如關注技術和產品,唯有技術和產品達到一定的水準了,一個行業才具備了基礎,這個和蓋房子一個道理。但是,對于這些已經進行了初步企業化的豬場而言,面臨行業進入下一個階段,即為結構產業化成熟階段是不是還和以前一樣,只關心技術和產品呢?結構產業化的行業發展階段又有哪些客觀的要求呢,我想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行業結構產業化成熟階段,豬場之間的產品差異性不再明顯,市場先切入機會優勢基本上傷勢,豬的性能優勢因技術和產品的成熟而不再成熟賣點,營銷中人脈營銷面臨著行業的人才結構的新陳代謝也帶來了更大的變數,那么在這情況下,豬場企業化進程最關鍵是兩個點,則是老板需要培養更為系統的思維體系,另一個則是通過系統思維的培養帶來管理體系的效益化進而帶來結構和組織上的創新。通俗的說,就是如何通過改變人的觀念,進而概念豬場的管理,最終通過讓處于管理環節的養豬人員合理使用技術和產品,發揮出豬場生產環節的價值。
二、另一個是以“農戶”形式接入企業化公司“公司+農戶”的小散戶在面臨行業更多不可控變化帶來的沖擊時如何應對呢?而且這個群體則是中國養殖結構中基數很大的一個群體,根據國家的農業的政策引導,這個基數很大的群體則有一部分轉型為小微企業氏的家庭農場的養殖模式,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樣的新農業形態比以前在專業化和標準化上更高,而這勢必讓服務這些家庭農場的“公司+農戶”的公司進行服務模式的創新,簡單的提供技術,生產資料或者種源遠遠不能應對產業鏈運營帶來的市場壓力,這也就會倒閉著這些企業延伸產業鏈并提高長農產品的品牌附加值。最近兩年,就有這樣的例子,比如“農戶+名人”的農產品的品牌運營模式,比如柳桃潘蘋果,或者褚橙等成功案例。
所以,不管是大豬場,還是小豬場,未來專業化、品牌化、標準化的方向不會變,不同的是,因市場角色的不同而發揮的作用不同,但相同的則是他們彼此的價值銜接度比以往會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