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豬業自建國以來尤1978年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人均一年吃不上幾回肉發展到一年能吃掉半頭豬的肉。可見養豬業的發展為改善人類膳食結構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我們在看到養豬業喜人的發展、進步與成績的同時,不得不承認我國養豬業面臨一些制約性瓶頸,如土地、品種、飼料、環境控制、疫病控制、市場等。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些瓶頸并設法采取一些針對性措施。受第三十八屆養豬產業博覽會(廣州)組委會之邀,本人對中國養豬業面臨的瓶頸問題做了初步思考,并從其中幾個方面提出自己的對策性建議,僅供同行與有關決策者參考。
土地資源瓶頸與對策建議
自古至今,歷朝歷代領導人都重視糧食安全問題,也強調“豬糧安天下”。問題是到了當今,由于人口眾多且人口仍然處于上升期,加之全國從南到北農村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人均占地面積尤可耕地面積逐年下降,于是政府設定“18億畝”紅線力保糧食安全,這一政策意義非同凡響,具有戰略意義。然而同樣影響社會安定的生豬養殖卻成了“過街老鼠”,到處受到惡化宣傳、歧視與驅逐。尤其是大中城市及南方經濟發達地區,一方面由于人口密度較大、是豬肉消費的主要陣地,對豬肉需求較旺,另一方面卻為了經濟利益而優先考慮利潤型行業與企業用地,而無法保障養豬業用地。即使是勉強讓豬企茍且生存,也存在飼料資源基本需要外購等問題,從經濟效益角度講,不一定劃算,加之后面將討論到的環境、疫病等瓶頸問題,使很多決策者痛下逐客令。表面看這似乎是保護環境的英明之舉,問題是,如果2008年的那場大雪再次侵襲這些大中城市,高速交通幾近癱瘓,這些領導如何保障當地市民的豬肉供給?如何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