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落差還是會有的,受益是沒以前好,但是生活環境比以前真的好太多了。”站在浙江省嘉興市新豐鎮竹林村口的周凌峰,面朝百畝郁郁蔥蔥的苗木搓著手告訴中國日報網。入了冬的嘉興涼風索索,風從苗木林吹來夾帶著泥土的氣息,這片林子曾經是污水橫流的豬棚,拆下來的幾塊棗紅色磚塊還遺留在路旁。“這在以前,第一次來我們村的人,根本站不住腳,氣味太難聞。”
周凌峰的父親周根榮本是當地最大的生豬養殖戶,后來配合政府“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工作,帶頭拆除豬舍,并轉產苗木栽培種植,養豬成了舊歷史。統觀嘉興全市,自2012年以來,生豬存欄量已從273.1萬頭下降到目前的120萬頭以內。
“2012年,嘉興市生豬飼養量達734.19萬頭,占浙江省近1/5,這已遠遠超出了環境承載力,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和畜禽養殖排泄物處理設施水平不能完全滿足現實需求。”嘉興市農經局副局長張榮根對嘉興生豬養殖曾經的不足直言不諱。
也是因為此,這個自古為富庶繁華之地,且有著“魚米之鄉”美譽的城市,曾經在2013年的“黃浦江死豬事件”時,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痛定思痛的嘉興開始了一系列舉措,著力在“拆、減、轉、提”上下功夫。兩年內,嘉興市拆除違建豬舍1500萬平方米,生豬存欄量從2012年的273.1萬頭下降到目前的120萬頭以內;死亡動物工業化處理能力達到2.5萬噸,能夠完全滿足市域內處理需求;生態循環養殖理念廣泛傳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7%以上。
曾經1300多戶農戶中有1100多戶養豬的竹林村,房前屋后都是違建豬棚的現場已經一去不復返。那些在周凌峰記憶中讓“人都站不住腳”的臭氣也都消散。如今的竹林村,曾被違建豬棚遮蔽的土地開始正常“呼吸”,轉產轉業的農戶種上了林木和蔬果。
“豬棚拆遷之后,空氣好了,河道里有魚有蝦了。”竹林村村支書陳云華在冬日的涼風中裹著大衣,面朝著的是一片長熟了的菜地。周凌峰也說,“轉產之后,空氣好了,河水清了,雖然受益還沒以前好,但苗木種植是長期性的,今后利潤會漲起來,跟之前相比,幸福感也強了”。
嘉興市環保局生態處處長蔡華晨形象地用“三個面”來形容嘉興養豬業轉型升級的環保情況,“水面干凈了,地面清爽了,立面還貼上了環保宣傳。”“之前嘉興就像一個生了病的人,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現在嘉興正在恢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