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我國的豬肉價格猶如霧里看花,讓養殖戶摸不著頭腦。時高時低的價格,也讓養豬戶的心一直揪著,始終放不下。肉價的起伏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嗎?
筆者認為養豬賺不賺錢不能只看肉價高低。前幾天,筆者到大同區老山頭鄉陽成養豬合作社轉了一圈,十多年來,合作社負責人李晶母女養豬基本沒賠過。就拿現在來說吧,毛豬市場價六七元錢一斤,她們的十元一斤,而且銷售不愁。
與筆者聊天的時候,合作社負責人榮陽陽的手機消息不斷,都是通過微信咨詢訂購的。
她們為啥能在市場波動中屹立不倒?養殖方法是一個,她們采用生態發酵床養豬,豬舍干凈整潔,就從環境上論,這里的豬肉味道就不能差。再一個是喂養,人家自己配料,冬夏吃“草”照樣長膘。最重要的是,她們的豬愛活動,野性十足,沒事兒就噌噌跑,有時還玩跳高。
“降低成本,才能有賬算。另外還要有特色,要不我們咋敢要這個價。”科班出身的榮陽陽說,她用的發酵床已經使用了6年,打算過些日子重新換發酵物。這些天,不斷有人來詢問,給出的價格很誘人,1立方米2000元,她的12棟豬舍能起出3000多立方米,這是一筆多么豐厚的收入啊。
養豬的盈與虧,控制成本是一方面,另外一個關鍵點是種豬的管理。
現在很多養豬戶采用自繁自養的模式,但這其中也有差別。同樣是一頭母豬,他家的產18個仔,你家的產13個仔,如此一來,他家賺錢,你家基本沒戲。如果再計算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弱仔、病仔、僵豬等,以及由此增加的人工成本、治療費用等,那這個賬就沒法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