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下規模豬場,也虧不起
據說: 中央投資補助標準為:分年出欄500-999頭的養殖場每個項目補助20萬元,1000—1999頭的養殖場每個項目補助40萬元,出欄 2000-2999頭的養殖場每個項目補助60萬元)。但是這些政策與良種補貼政策相比,有一個巨大的區別,規模養殖嚴格說是扶持政策,不是補貼政策,不是“普惠制”,并不是說達到多少規模就有補貼的。
補貼過去一直是規模豬場盈利一個重要保障,但是補貼是有條件的,必須是當地的規模化、標準化豬場,環保等問題達標。養豬場拿到補貼,往往需要一部分錢來做硬件設施投資,繼續擴大規模,實現標準化養殖。
能繁母豬作為豬場重要資產組成成分,行情低迷,母豬的價值也快速縮水,一頭淘汰母豬的出售價格不超過1000元,而補欄一頭后備母豬至少需要花2000元的成本。所以,大部分規模豬場不會隨便淘汰母豬的,而是采取貸款來維持,等待高峰期到來。
當行情持續低迷,規模豬場即使獲得國家補貼也虧不起,一個萬頭豬場,按目前每頭豬虧損200元計算,一年虧損200萬。對于小散戶來說,行情低迷期,可以減少存欄,轉移個人重點,發展副業來支撐養豬。但對于規模豬場來說,大量淘汰意味著企業資產的快速縮水。所以,越是規模豬場,越難做出大量淘汰母豬的決定,即使陪錢,也必須撐著。
貸款為豬場走向倒閉埋下伏筆
不淘汰母豬,只能靠貸款硬撐著,有不少豬場拿能繁母豬去抵押貸款,而貸款恰恰給很多規模豬場走向倒閉埋下了伏筆。首先,養豬已經進入薄利時期,靠養豬賺的錢來還利息,這是不現實的;第二,貸款只是暫時解決了資金問題,但是從經營成本角度來說,實際上增加了每頭豬的成本,降低了總收益。
當行情持續低迷,母豬的價值縮水,豬價下滑,賣豬后不掙錢,大部分養豬場不能及時還上貸款,勢必造成資金斷裂,文章開頭提到的豬場轉讓、兼并,都是因為之前采取貸款來應對行情低估,由于行情持續低迷,最終導致破產。
小散與規模PK,成本為王
我們再來討論一個問題,規模化豬場和小散戶們,究竟誰是未來中國養豬業的主力軍,這個答案在行業里辯論了很久,其實應該是這樣回答,誰的成本低,誰才是未來的王者。在市場面前,規模豬場與小散戶,人人平等。靠補貼可以挺過一時,不能挺過一世。當小散戶們要聯合起來,與規模豬場抗衡的時候,首先要考慮一個問題,你成本能比規模豬場做的更低嗎?
機遇和挑戰2015年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