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農補貼現狀:
1、三農投入破萬億 惠農補貼力度加大:我國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強農惠農的政策措施。種糧補貼的范圍不斷擴大、標準不斷提高、制度不斷完善;穩步提高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實施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繼續推進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實施促進糧食穩定增產行動;
2、多數補貼農民不知情 落實打折扣:調研團隊調查發現,小麥補貼的知曉率為70.83% ,玉米補貼的知曉率為 54.17% ,花生補貼的知曉率為 47.92% 。除了這些涉及家家戶戶的補貼知曉率較高外,面向少數農戶的補貼則知曉率極低,如棉花補貼知曉率僅8.33% ,母豬補貼僅6.25% 。
誰動了惠農補貼?
幾乎所有的涉農產品和服務,只要納入了補貼范疇,其價格幾乎都會出現明顯上漲,這似乎成了惠農補貼實施過程中一個繞不開的“規律”。惠農補貼究竟“惠”了誰?
1、農機補貼成了主管部門和商家聯手分食的“唐僧肉”;
2、良種補貼則陷入有關部門利益博弈的泥潭;
3、新農合補多少漲多少;
4、田地撂荒照樣可領取種糧補貼;
農業補貼腐敗頻發,主要漏洞:
一是補貼不直接發放到農戶手中,而是間接補給商戶,一些地方的補貼程序又不盡公開透明,給暗箱操作留下空間;
二是目錄動態管理不夠,確定之后沒有及時核查、更新,一些不合格的農機也在其中濫竽充數;
三是購機補貼信息公示等程序沒落實,本該成為受益人的農戶反而不知情,更無法監督。
專家認為,“農業腐敗”雖然每一筆數額不大,但累計起來,影響的是成千上萬農民的切身利益,嚴重損害了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實際效果,不但妨害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也影響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加強惠農補貼改革勢在必行。
“打擊‘農業補貼腐敗’,最關鍵是做好對農戶的直補。”
1、將補貼直接發放給農戶,例如讓農戶先按照市價購買,再憑發票、身份證明、補貼協議等材料到固定站點領補貼;
2、目錄不能“一定了之”,而應動態管理,注意收集對目錄內農用物資的反饋意見,不合格的及時剔除;
3、強化監督制約,例如把購機農戶發展為監督員,共享購機補貼信息,嚴格公示補貼名單、補貼金額,實現“陽光補貼”。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指出目前國際上對農業補貼的通行慣例是“直補”,就是通過一卡通把錢直接發到農民手上。直補是確保有限的惠農資金真正惠及農民的最優方法。
此外,補貼應讓“農民用腳投票”,農民自己決定要購買什么牌子的農機和家電、去哪所醫院就診。只有這樣,惠農補貼才真正落到著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