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的大力倡導下,在農村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集約化、規模化農業已經由青澀向成熟邁進,對于生豬養殖行業而言規模養殖已是必然趨勢,但是對于小散養戶要面臨退出的事實卻是顯得殘酷。畢竟全產業鏈模式和質量管控是我們發展的目標,而我們也有成功的例子做榜樣,但是理想是必須實現的,問題也必須要面對的,農民養豬還是需要好好規劃,不能走一刀切道路。
如此一來轉型之說也被叫上了日程,但是轉型也有轉型的實際情況,有能力的、沒能力的也是一個問題。其實站在普通養豬人和農民的立場來看,從某些方面來講還是值得扶持的。自古以來,最開始養豬的就是農民,根深蒂固的傳承不易打壓,而且也真的有勞動力問題需要解決。
江蘇省一位養殖戶反映本人所在村民小組不足二十農戶。12、13年粗略計250斤以生豬年出欄數1200頭左右,14年800頭左右。這些農民自繁自養,行情不好時少養,留優能繁及后備母豬。行情轉好即刻補欄,多數喜歡養年豬。而且農民養豬的糞是很好的農家肥,長出來莊稼是綠色食品。確實現在規模化是發展趨勢,要想養豬行業更好的發展必須找出一種更加合適的多元化的養殖模式,如果政府能夠真正扶持補貼農民養豬,引導發展小型家庭農場才是符合國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