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筆者走近浙江金華大堰河農牧場樹木掩映中的那幾幢養殖場的房子時,的確有些納悶:這豬場不僅沒有豬的叫喚聲,連常見的養殖場異味也很難聞到,白墻青瓦、綠樹叢生,倒像是個小小的創業園。
約500平方米的智能豬舍被隔成不同的開間,分成起居室、餐廳、衛生間、娛樂嬉戲區、隔離區等不同功能區。這樣的智能豬舍改變了傳統的 “定位欄”或“限位欄”模式,也符合生豬自然習性的“動物福利”。而在智能豬舍中央,一串香煙大小的監控探頭,監測著舍內的溫度、濕度、空氣成分等。
做到豬舍干凈整潔不難,但要保持豬舍內空氣新鮮卻是不易。“這不能靠感覺,而是要用數據來說話。”金新振掏出手機說,豬場的智能化育肥豬群養系統主要有兩個子系統,一個就是豬舍環境調節系統,有環境監測器,把數據傳給控制系統的電腦,經過分析后,再將數據傳到他的手機上。金新振說,一旦有指標出現異常,系統會調動豬場內的風機和水簾等,進行調節。
清掃豬舍是養豬最耗費人力的工作,而大堰河農牧場的離地高床飼養和水泡糞工藝則不需要人工打掃,全漏糞設施就像在每個豬舍下安裝了個抽水馬桶,達到一定量就自動排到專門的設備中,制造沼氣、沼液等方便循環利用,豬舍里不會有糞便殘留。
更抗價格波動
以前喂豬需要工人一個一個豬圈喂過去,人工耗費多,飼料也有浪費,現在他們通過全進全出的傳送帶流水作業,實現自動、定時、定量喂養。以往,一個500頭豬的豬舍需要十幾個工人,而現在,所有這些事情,兩三個人就可以完成了。
而且,和普通豬吃 “大鍋飯”不同,這兒的每一頭豬吃的都是“私人訂制”。每個豬舍都有進食間,只允許相應的豬進入進食。“這對母豬特別重要,”金新振說,系統會根據母豬耳標記錄的信息,分配每天的食物,遇到需要打疫苗、疾病或者待產等情況還會自動發出警報。
對生豬的精準管理不僅僅只是飲食這么簡單,大堰河根據每頭豬耳標中記錄的食量、體重等信息,精準計算每頭豬吃多少飼料長多少肉。牧場養的豬出欄時重量一般在110公斤到140公斤之間,金新振說,這個體重區間的料肉比比較合理,不會虧本,而長30公斤肉一般要20天,也就是說要比其他養豬人多了一個月的彈性時間,這樣抗擊價格波動能力更強。
更大研發投入
金新振說,但是,他之所以要做這套系統,不僅僅是在監控環境、收集數據、分析數據這個流程上,而是在滿足豬喜歡的生活和需求的基礎上,得到相應的數據,再根據數據做最好的應對。
“比如說,消費者通常希望吃到更瘦的豬肉,這其實和我們的相法是一致的。”金新振說,豬長肥肉消耗的飼料更多,通常長一斤肥肉消耗能量是瘦肉的2.7倍左右,所以料肉比越高越不好。“當料肉比超過一定比例時,我們肯定要出欄,保證出欄時瘦肉比例是最好的。”
金新振說:“我們請專業公司為牧場配套打造的云平臺技術,用生豬生產中各項真實的數據指標來指導生產,把成本做到可控。我甚至可以做到在同一圈舍的豬供應三個營養套餐。”現在,金新振的牧場每年出欄生豬5000頭左右。他規劃以后年出欄1.5萬頭,“等今年做到對每頭豬的精細檢測后,我們會打造自己的品牌,用品牌來實現效益。”金新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