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馬鎮毛張院村位于黃岡市浠水縣的養雞戶姜迎春春節前,她毅然作出一個決定:將雞全部賣光。在感受輕松的同時,新年的困惑不免涌上心頭:養了3年的雞,難道說不養就不養了?新的一年,是悄然隱退還是突出重圍?
姜迎春則早早地躺在被窩里,倒頭就睡,一覺醒來,已經是大年初一上午10點。在鞭炮“轟炸”聲中,她居然睡得如此熟,自己都覺得難以置信。她享受著新年里難得的愜意。
而在半個月前,作為這個村莊里最先養雞的80后,她每天都圍繞著3000多只蛋雞打轉,每天7點左右必須準時給雞喂食,365天每天如此。春節前,她毅然作出一個決定:將雞全部賣光。
在感受輕松的同時,新年的困惑不免涌上心頭:養了3年的雞,難道說不養就不養了?新的一年,是悄然隱退還是突出重圍?
家門口創業 80后當起了“雞司令”
中國將軍縣、教授縣、記者縣……革命老區的黃岡,有著燦爛的歷史,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了許多名人——李時珍、畢昇、聞一多、李先念、董必武……
不過,外界很多人知道黃岡,只因為黃岡中學,3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子踏進了北大、清華等名校。作為教育名聲在外的黃岡,每年都有大量的學子奔赴全國乃至全球各地。
事實上,不僅僅是院校畢業生走出黃岡,大量的村民也紛紛到全國各地打拼,追逐自己的夢想。一過正月十五,村莊里幾乎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毛張院村7組一名七旬老人打趣地說:“過年村里最熱鬧,一過了年,我們這個小村莊里的老人和孩子加起來還不到20人。”
村民走出去的同時,也悄然改變了自己,改變了村莊。又一年的春節回家,再次細細打量自己熟悉的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欣喜和變化撲面而來,村莊道路寬敞了;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有的不遜色于嘉興的別墅;汽車已經開進了不少家庭……
姜迎春同許多村民一樣,走南闖北,做過服務員,干過企業操作工,學過裝潢……2010年上半年,她和老公從北京回到家,有點不想出去了。“外面生活成本太高,一年下來,存錢很難。”不過,對于她而言,最痛苦的莫過于對親人的難舍,長期見不到兒子,她時常半夜想起來就落淚。
在家門口創業的念頭油然而生。挖山路、建雞舍、抓雞苗、購設備、學技術……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和支持下,她四處舉債,投資了近20萬元創辦了養雞場,當起了“雞司令”。2010年12月,當訂購的3000多只雞在雞舍里活蹦亂跳時,她興奮得像個孩子。
姜迎春自己都沒想到,從來沒有養殖經驗的她,卻成了毛張院村7組這個村莊里規模養雞第一人。
3年的養殖為何讓她打算放棄
或許是職業的習慣,春節回家的日子里,我總是習慣到村莊的各個角落轉轉,追尋兒時的記憶,聆聽曾經的故事。而馬路旁、山腳邊那一排排整齊不一的雞舍,吸引了我的目光。
雞舍之多,超過了我的意料,而心中的一串問號自然而來——為何有如此多的村民養雞?他們賺到錢了嗎?碰到了什么困難嗎?我試圖從姜迎春身上找到答案。
其實,姜迎春自己怎么也沒想到,3年前,當她開始養雞時,許多村民紛紛效仿。一時間,當地掀起了養雞之風。毛張院村建雞舍多達數十家,其中僅7組就有12家之多。
洗馬鎮是全縣養雞的重點鎮,養殖農戶占了“半壁江山”,2011年開始養蛋雞的農戶,基本上背著一些債務,他們過去大多在外地打工,手頭有一些積蓄,大約在10萬元,但一個養雞場的投資要15萬以上,差額部分只能靠借或貸。而放眼全縣,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全縣達到一定規模的養雞戶有2000家左右,大部分存欄數在三五千只,有的甚至達到3萬只以上。
而令眾多養雞戶興奮的是,2011年大量雞蛋開始上市,由于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形成了從配送、技術指導到上門收購、銷售等產業和服務鏈,加上雞蛋質量優良、價格實惠,很快在市場上受寵,并銷往湖北、江西、浙江、上海、廣東、山東、云南等全國各地。
姜迎春同許多養殖戶一樣,率先嘗到了在家門口創業的甜頭。
喂食、消毒、撿蛋、裝蛋……每天上午11點前,當姜迎春走進雞舍時,看著一個個還帶著體溫、飽滿圓潤的雞蛋時,所有的疲憊都蕩然無存。“剛下蛋時一天只有2個,后來不斷增多,一天有3000多個。”價格最高時,她一天純利潤就有700元左右,一個月下來,就賺了2萬元左右。
2012年2月,她將第一批雞全賣了,“算下來,這一年,收回投入成本15萬元左右。”這著實讓她喜出望外,于是干勁更足了。
2012年3月,她又訂購了第二批3000多只雞,繼續開啟自己的創業夢。她同往常一樣,依然忙碌著。但接下來2年,讓她有點不知所措。
這一部分養雞戶賺錢后,跟風投資建欄的養雞戶越來越多,雞蛋收購價格一路下滑。“行情好時,一箱雞蛋(約45斤)最高能賣到220元,但最低谷時收購價僅為90元。”姜迎春算了一筆賬,一般每箱收購價在150元左右時才能夠維持成本。
讓許多養殖戶措手不及的是,全國禽流感爆發,雞蛋行情一落千丈,也讓許多養殖戶“如意算盤落了空。”每每碰到這樣的日子,她幾乎欲哭無淚:“雞一病,產蛋率很快就下滑,有的還死亡,收購價格也急劇下降。”
許多跟風農戶還沒來得及分享收獲的喜悅,就面臨著虧損的陣痛。
在毛張院村,大多數養殖戶虧損,少則幾萬元,多則超過20萬元,有的只好棄養而又選擇外出打工來償還債務。養殖戶何文斌見到我,一臉的無奈:“我投資了20萬元,很多是借的,現在白白打了‘水漂’,現在我在外地打工至少要幾年才能夠還清債務。”
今年春節前夕,全國又出現了禽流感,雞蛋價格每箱下跌到140元左右,加上每天都花錢給雞打針,每天虧一兩百元。姜迎春顯得疲憊不堪:“不想養了,勞心,累了。”今年1月中旬,一氣之下,她將養殖的第三批雞賣了個精光。
新年的困惑:是隱退還是突圍
春節里,村里許多在外地打拼的人陸續趕回來,在重溫鄉情、親情、友情的同時,談收入、談創業等成了大家無法回避的話題。
村里有人打了一年工,一無所獲,回家遭父母“痛批”;有的在廣州企業打工,一年純收入有四五萬元;有的在濟南搞裝潢,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甚至有的高達50萬元以上;有人在家門口打工或搞養殖,也賺了幾萬元到一二十萬元不等……他們的故事和經歷,多少讓姜迎春有點動心。“外面打工雖然辛苦,但收入相對能夠保證,而養殖風險太大,搞不好,虧本。”但想起和父母孩子分別以及遠離家鄉的苦楚,她又有點動搖,“畢竟孩子都不大,是最需要父愛、母愛的時候,他們都舍不得爸爸媽媽走。”
真的就這么輕易放棄養雞,她似乎有些不甘心。
今年春節期間,姜迎春同往常一樣,又來到她的雞舍,拿起掃帚,將里面的衛生搞了個清爽。望著投資了7萬元的雞舍,卻聽不到往日的雞叫聲,這讓她似乎有點不習慣。她坐在門口,看著眼前熟悉的一切,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受。
“說實在的,這3年,大多數人虧本,但我還是賺了錢,平均下來一年幾萬元是有的。”姜迎春說,按照測算,只要雞不發病,虧本可能性很小,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由于慘“蛋”經營,許多養殖戶都先后放棄了。春節里,我和姜迎春來到村里周圍多家雞舍,發現里面都是空空如也。站在一處山林里的一排雞舍前,姜迎春頗為傷感地說:“這也是我們村里人建的,投資了差不多20萬元,剛養就碰到了禽流感,最后全賣了,虧大了。”
浠水縣雞蛋產量高、質量優,但全縣還沒有自己的蛋品深加工倉儲企業,雞蛋還只是處于一種粗放型狀態,生產、包裝、貯藏到運輸,相關體系并不完善,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使得養雞戶缺乏抗風險能力。正是因為類似的擔憂,養殖戶3年來不斷減少。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毛張院村養雞的由數十家減少到10多家,而7組原來有10多家,現在只有兩家還在養殖,他們也有棄養的打算。不過,眾多養殖戶棄養,對于姜迎春而言或許是機會,“養的人越少越好,今后必須規模化和標準化養殖,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疾病防疫能力。”
讓人期待的是,浠水養雞產業已經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目前已經成立了行業協會、建立網站等,不斷完善和延伸產業鏈。
2014年已經開始,養雞戶是悄然隱退還是突出重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該何如何從?小編認為無論如何,只要有夢想,就會有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