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日益增長的環境需求和環境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已經成為社會的基本矛盾之一。在大家都為解決基本溫飽想盡辦法的時期,民眾對環保的要求并不強烈,環保與發展的矛盾不明顯。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標準越來越高、措施越來越嚴厲,是環保工作的“新常態”。 環保進入“新常態”,意味著過去那些“有錢就任性”的企業將舉步維艱,甚至不復存在。今后,企業的發展要是與公眾改善環境的需求背道而馳,那么無論這些企業實力多么雄厚,也必然會走進死胡同。
最近有企業向我反映說,市場和環保的雙重壓力已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了,政府的環保執法能否寬松一點?我坦率地告訴他們:環保的緊箍咒才剛剛戴上,今后環保標準還將不斷變嚴。它就像一只窮追不舍的猛虎,如果企業沒能跟上新形勢,跑慢了,就會被環保這只猛虎咬一口甚至被咬死。我覺得這是大勢所趨,不斷嚴格的環保要求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在這過程中,肯定會有企業被淘汰出局。但我堅信,有更多的企業過了環保關后,會迅速地增強市場競爭力,由“丑小鴨”變成“白天鵝”。
我就親歷過一個例子。去年,山東一家造紙企業宣布投資數十億美元,將麥草制漿造紙的工廠開到了美國,成為美國人的“香餑餑”。歐美發達國家的環保標準比我們嚴格,為什么還要引進這樣的制漿企業呢?記得早在2003年,麥草制漿造紙就被認為是高污染行業,一家小造紙廠污染一條河的現象并不罕見,于是,人人喊打,麥草制漿行業被戴上了“落后產業”的帽子,沒有人敢要。但10多年過去了,這家企業卻在環保的倒逼之下,走上轉型升級之路,攻克了麥草制漿造紙的環保難題,居然還走出了國門。
所以說,不要輕易給哪個行業貼上“落后”的標簽,沒有落后的行業,只有落后的企業。在“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環境的新期待、新要求,改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企業要順勢做出改變。對單個企業來說,要“自我革命”肯定很難,不然怎么叫鳳凰涅槃、斷尾求生呢?但是,如果企業現在不下決心“闖關”,那么將來只能死路一條,到那時候再想改,恐怕就來不及、沒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