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存欄高位產能高效及需求低迷的雙重影響下,生豬價格幾乎以“跌”字貫穿全年,養殖虧損期之長成為十年來首現,而另一方面,《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正式施行,更大力拉開生豬市場養殖污染全面治理的序幕,加速行業減量提質、轉型升級的步伐。市場產能持續去化,至年底,能繁母豬存欄已降至2008年以來的新低,新一輪周期即將啟動。我們認為,2014年生豬市場處于轉型升級的陣痛中,而2015年,一方面轉型升級壓力猶在,但行情卻將走出谷底,景氣度逐步回升。對于養殖企業而言,壓力越大,動力也越大,正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
2014年深度去產能奠定2015年上漲主基調
2014年,國內生豬存欄量高位,而消費卻進入相對低迷階段,生豬價格從2013年底的16元/kg持續下跌,至4月跌破11元/kg的低價,豬糧比跌破5:1的重度虧損線,5月份在淡季出欄減少及收儲的刺激下,豬價出現曇花一現式的反彈,但反彈力度有限,6月豬價再現陰跌,7-8月份,需求低谷生豬出欄減少,豬價反出現反彈,9月后在節日消費刺激下,生豬集中出欄導致豬價再度意外回落,跌勢持續至12月。如僅從豬糧比判斷養殖盈虧情況,則2014年,豬糧比跌破6:1的盈虧點高達51周,豬糧比低于5.5:1的時間高達28周,豬糧比低于5:1的時間亦達到7周,無論是虧損時間還是虧損幅度都是近年來罕見。
從能繁母豬、生豬存欄規模來看,2014年,市場延續始于2012年底的去產能態勢,且速度不斷加快,尤其是3月份養殖進入深度虧損區域,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幅度首度超過5%,達到調控的預警線。此后,豬價愈跌,去產能愈明顯。據農業部數據推算,至2014年12月能繁母豬下降至4289萬頭,生豬存欄下降至42147萬頭。2014年全年,能繁母豬存欄量縮減649萬頭,縮減13.14%,從本輪豬周期高點存欄5078萬頭持續下降已經26個月,能繁母豬縮減789萬頭,幅度高達15.54%,市場去產能力度空前。且至年底豬價依然延續下跌,能繁母豬去產能仍將繼續,存欄有望降至4200萬頭甚至4100萬頭以下。從能繁母豬存欄變化看后期生豬市場供應,2014年3月能繁母豬存欄降至4800萬頭以下,2014年底開始生豬出欄量下降逐漸顯現;2014年9月能繁母豬存欄下降至4500萬頭以下,2015年5月后生豬出欄量下降將非常明顯。
新一輪的周期即將啟動。2015年的元旦未能帶動豬價止跌反彈,但春節則有望成為豬價走勢的拐點。2015年上半年豬價漲勢啟動,但短期內,需求仍是抑制豬價走勢的重要原因,至下半年,2014年產能劇烈收縮的效應顯現,市場供應壓力突顯,豬價將持續走高,養殖盈利幅度不斷加大。
調控新常態 監管再升級
2014年,生豬價格持續下跌,包括豬糧比、能繁母豬存欄波動幅度等多項指標早已達到2012年六部門聯合出臺的《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中的一級響應的條件,需加大中央凍豬肉儲備規模,并要求地方政府繼續增加地方凍豬肉儲備規模,采取財政貼息政策,鼓勵大型豬肉加工企業增加商業儲備,擴大豬肉深加工規模,甚至發放臨時飼養補貼避免養殖戶過度宰殺母豬。但事實上,商務部會同發改委等部門僅在3月和5月兩次在全國范圍內定點收儲凍豬肉,兩次收儲總量僅15.3萬噸,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調控影響。為何如此,結合多方面的信息、多個文件和政策,我們可以看到,在新常態下,生豬市場調控等多方面均在發生變化。
2014年2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其指示精神,我國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綱要同時明確了食物消費量目標,到2020年,全國人均全年口糧消費135公斤、肉類29公斤、水果60公斤。目前豬肉消費量在肉類產品比例在65%左右,按現有比例計算,則豬肉消費僅在19公斤左右,而2014年豬肉產量為5671萬噸,人均占有量高達41.5公斤。文件至少釋放一個信號,即要引導肉類消費,不是增加而是減少,豬肉消費調整空間最大,減少幅度不是一點點,消費下降產能相對過剩,下一步就是控制生產。
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但各種風險和結構性矛盾也在積累聚集,農業資源環境已經亮起“紅燈”。生態環境受損嚴重、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過大、弦繃得越來越緊,農業面源污染、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特別是溫飽問題解決后,公眾對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零容忍。這些問題帶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倒逼農業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破解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制約這兩道“緊箍咒”,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轉方式,重點是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真正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依靠資源和物質投入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調結構,重點是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資源稟賦特點,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生產優先序和區域布局,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種養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
2014年,農業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部署,將其作為四大重點任務之一,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年活動,出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八項監管措施,印發了加強全程監管的意見,將基層監管體系建設納入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督導檢查,推動地方落實責任和條件。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辦公室發布關于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意見,要求按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及時處理、清潔環保、合理利用為目標,堅持統籌規劃與屬地負責相結合、政府監管與市場運作相結合、財政補助與保險聯動相結合、集中處理與自行處理相結合,盡快建成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各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構建科學完備、運轉高效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
2015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將更進一步。農業部提出,2015年要堅持改革創新,突出依法監管,按照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要求,以“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年”為總領,堅持“產”“管”并舉,一手抓好標準化生產和過程控制,一手抓好執法監管和專項整治。
環保限制升級 行業洗盤加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必須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認識到資源環境約束對于畜牧業發展的影響。
2014年1月1日起,《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正式施行,各省份積極響應,加強對畜禽養殖污染的防治工作,尤其是浙江、福建、廣東等南方省份加速養殖區域規劃,劃定禁、限養區,開啟大力度的畜禽養殖污染整治、養殖場拆遷及改造的熱潮。2014年9月,福建出臺進一步加強生豬養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六條措施,要求2015年上半年,禁養區內生豬養殖場全部關閉拆除,2015年前,所有規模養豬場(小區)完成全過程綜合治理,實現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廢水達標排放。9月,湖北省環保廳聯合省畜牧獸醫局出臺《關于貫徹落實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的通知》;10月,浙江出臺《浙江省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達標驗收辦法(試行)》,畜禽養殖場將實行環境“準入制”。11月,湖北省通過《湖北省畜牧條例》,自2015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目前廣東省正著手制定廣東省“史上最嚴的環保條例”。
2015年1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正式施行,新法首次將“保障公眾健康”寫入總則第一條,首次明確規定“保護優先”的原則,明確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加大排污懲治力度(對于拒不改正的排污企業,罰款金額可以“按日連續處罰”,同時賦予環保部門查封扣押等權利),環境公益訴訟主體擴大,劃定“生態紅線”,建立“黑名單”制度。新環保法的實施將對養殖業產生重大的影響,散戶將加速退出,而規模養殖企業的環保壓力也將持續加大。2014年底,國家環境保護部辦公廳發布“十二五”節能減排項目2015年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52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成重點監控對象,其中生豬相關企業36家,正邦、溫氏、新五豐旗下養殖場赫然在列。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環境保護法》相繼施行,政策減排目標明確,減量提質,倒逼養殖業提升準入門檻,對于養殖企業來說,挑戰與機遇并存。養殖準入門檻提升、養殖成本提升,將加速行業整合提升,淘汰落后產能,推動規模化標準化進程,并進一步推動生豬產業轉移,養殖場將加速從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地區向邊遠地區、糧食主產區等地轉移。
行情政策推動規模企業再抄底 加速規模化進程
2007年以來,生豬規模化養殖進程明顯提速,主要受國家鼓勵扶持政策的推動,8年來中央已投入資金200億元支持規模養殖場建設,進一步刺激大型企業加速延伸產業鏈及全國布局,萬頭以上豬場迅速崛起;此外,勞動力成本提升,外出務工機會增加,養殖門檻的不斷提升,市場風險的加劇都在推動散養戶和小規模養殖戶加速退出。2013年出欄500頭以上的養殖場超過25.5萬個,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40.8%,比2007年提高19個百分點,而根據國家對畜牧業發展的“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生豬規模化程度將提高至50%。但整體而言,目前我國生豬養殖規模化水平依然較低,未來數年仍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2014年生豬市場的低迷行情以及《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的實施,養殖門檻提升、環保成本上升、市場風險加大,大部分養殖場均受困于資金鏈難題,中小養殖場、散養戶加速退出。而規模企業則憑借其資金、技術實力及規模效益大多仍能維持盈利,部分龍頭企業更借機抄底。
2014年,牧原股份上市,借助資本之力大舉擴張,增資及新設多家子公司,新建多個規模養殖項目,新增在建或規劃產能超500萬頭。
2014年6月,中糧引進外資財團在華建設并管理大型現代化生豬養殖場及肉食品加工廠,釋放資本抄底豬市的信號。
2014年7月,奧邦農牧一期投資3個億,塑造小豬春天、姑姨特等豬肉連鎖品牌,建立以生豬養殖-屠宰-加工-肉制品出售為一體的產業鏈。
2014年8月,雛鷹農牧定增融資15.2億元,其中12.2億元將用于建設吉林洮南市400萬頭生豬養殖加工一體化項目,完成其省外擴張及優化產業戰略布局的重要一步。
2014年9月,中糧投30億在河北開建百萬頭生豬養殖項目。
2014年9月底,普甜食品投資10億元在河北開建50萬頭黑豬生產基地。
2014年10月,正邦科技收購湖北正嘉控股權,同時正邦養殖出售康源生物股權,專注生豬養殖,技逆勢布局,集中資源專注生豬養殖產業鏈的打造,提升主業行業競爭力。
2014年10月,羅牛山投建3.5億元的10萬頭現代化養豬場正式動工。
2014年11月,正大集團百萬生豬項目落戶陜西榆林,正大集團明確在中國的生豬養殖發展方向及戰略,將從2014年開始用10年的時間建立2000萬頭規模的一條龍(全產業鏈)的生產經營體系。
2014年11月,華西希望·特驅投資集團與吉林省松原市達成合作意向,將在松原建100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
2014年11月,中糧集團與湖北廣水市政府簽訂協議,投資12億元在廣水建年出欄5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加碼華中布局。
2014年12月,萬達集團和國務院扶貧辦、貴州省扶貧辦與貴州省丹寨縣簽訂扶貧協議。將在貴州丹寨建設總規模30萬頭的土豬養殖廠及配套項目。
2014年12月,新五豐確定通過投資“公司+適當規模小農場”飼養模式新增年出欄35萬頭生豬項目。
從以上也基本可以看出,規模企業產能布局多集中于東北、西北等區域,主要是受環境約束、資源約束以及飼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因素影響。散戶不斷退出,規模企業加速擴張,規模化進程加速,產業集中度快速提升。
電商潮起 加速品牌豬肉發展
當前消費者對于豬肉消費的品牌意識正在逐漸增強,中國豬肉品牌化之路已經啟動,隨著電商熱潮的興起,原有肉制品行業格局受到沖擊,傳統渠道優勢不再。有研究機構認為,從標準化、替代性、安全性三個維度看,品牌豬肉都將是電商渠道變革的最大受益者。
2014年,行業內眾多企業已開始積極發力電商業務。雨潤、新希望、中糧等傳統廠商的渠道轉型;雨潤將以供應鏈為核心,專注于電商渠道的拓展,定制化服務各電商;新希望牽手1919酒類連鎖及京東等電商,著力肉制品O2O。雛鷹農牧縮減“雛牧香”門店,向電子商務轉型,實現輕資產發展,在專賣店覆蓋區域內實現線上線下結合的營銷模式。奧邦農牧也即將線下線上同時啟動,同天貓,淘寶等平臺進行深度合作,老牌龍頭企業雙匯也積極和國內知名的電商平臺商討合作方案,計劃借助天貓、1 號店、淘寶等電商平臺開設雙匯品牌旗艦店,并籌備自有的食材電商平臺,借助雙匯自有的冷鏈物流配送優勢。
2014年,生鮮電商所帶來的渠道變革對豬肉行業的影響已經開始顯露,而2015年,這種影響將進一步深入。電商將成為未來生鮮肉及肉制品銷售的重要渠道,將加速國內豬肉品牌化的進程,擁有強勢品牌并積極擁抱互聯網的企業將借勢獲得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