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雙胞胎董事長鮑洪星參加了第四屆廣東飼料發展戰略高層論壇,并發表了《我國養豬業發展模式思考》的主題報告。他表示,500-10000頭母豬的中等規模豬場面臨的生存壓力最大,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未來中國養豬業主要有兩大主體:一類是萬頭母豬以上的大型養殖企業,一類是50-500頭母豬的家庭農場。他強調,真正解決家庭農場做不好的事情,將是飼料企業的立命之本。
另外鮑洪星還提到,未來5年中國飼料行業的整合速度仍會加快。在行業政策和市場競爭的雙重因素推動下,飼料行業從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從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
一、中國豬業的現狀
近年來,中國養豬業規模化發展十分迅速。一些大型規模養殖場的養殖水平跟歐美相比,已經沒有多少差距了。但是,當下中國80%以上的上市肉豬依然由中小規模豬場提供,這個差距還比較大。
1、母豬產能低下
去年我們采集了國內60個存欄母豬200-1500頭的豬場,157個美國豬場的生產數據,兩者一對比,還是可以明顯看到差距不小。
美國每頭母豬年提供肉豬數平均值為23.9,我國為15.9;美國每頭母豬提供窩數為2.31,我國為2.08;美國每頭母豬的死胎和木乃伊數、弱仔所占比例為1.17%,我國為3.2%,在農村里,經常可以看到一胎中會有4、5頭死的。現在農產品霉菌毒素污染相當嚴重,特別是小麥、玉米,嘔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馬毒素和單端孢霉烯族化合物B型污染非常嚴重,多種霉菌毒素的存在將會共同影響母豬的生產性能。2014年黑龍江玉米特大豐收,品質很好,但是遇到暖冬,導致黑龍江玉米霉變率5%-8%,非常好的玉米就霉變了。美國的玉米、小麥一收割就馬上烘干,進了筒倉,保護得很好。這個豬場往往是不注意的,很多原料霉變是看不到的,對母豬的危害非常大。
保育舍的情況也是類似。美國平均死亡率為1.6%,我國為6.5%;出欄體重,美國平均49.0斤,我國為38.0斤;日增重,美國平均為0.94斤,我國0.63;料肉比,美國平均為1.29,我國為1.67。
育肥舍的數據對比:出欄體重,美國為247.2斤,我國為226.0斤,現在美國都是養大豬,養到290磅,也就是130公斤左右,美國最好的10%豬場,商品豬出欄平均體重達到261.1斤,所以美國一頭母豬的年產肉是很高的。育肥天數方面,美國為112天,我國為128天。料肉比,美國為2.47,國內為2.9。
2、供需矛盾突出
這些年生豬供給一直在增長,但是最近兩年終端需求出現了三個新變化:第一,“國八條”出臺后,對鋪張浪費做出了相當具體的規定,來自政府的酒店消費、節假日聚餐減少。第二,城市居民生活條件趨好,對肉食的需求呈現多樣化,會適當控制肉食的消費。第三,受全球經濟影響,國內勞動密集型企業越來越少,制造業用機器替代人工,工人出現減少,不利于豬肉的需求。總體上來看,豬肉消費需求呈下滑態勢,這估計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最近兩年養豬業的日子很不好過。我們在縣里調查,家庭豬場養100頭母豬左右的,他們的養殖成本在6.8-7.4之間,養得好6.8,養得不好可能去到7.8。2014年上半年,很多地方的豬賣到4.5,這時候一頭豬最多要虧500-600。一些豬場因為資金鏈斷裂,出現了債主連夜拉走母豬或者豬場老板跑路的情況。
很多中小養戶原來存欄150頭母豬的,把規模降為80頭、75頭,現在補欄都非常謹慎。很多地方倆夫妻干脆把母豬都賣掉,打工去了。去飼料經銷商調研的時候,我都會問,2013年12月你客戶手上的母豬數,跟現在相比,減少了多少?很多經銷商跟我說,幾乎都是30%~50%。像中小養戶,減少30%以上應該是一個普遍現象。
3、疫情頻發
我們養殖戶的仔豬在保育期死亡率是非常高的,達到20.9%。大家對營養、保健方面做得不夠,特別是很多方面犯低級錯誤,凍死了,病死了。我們南方有的時候濕度很高,看起來溫度不是太低,8度,但是非常潮濕,比北方的零下8度還難過。幾種常見的病,每年一到秋冬季節就會來,一年發病2次、3次,像藍耳病、流行性腹瀉,還有口蹄疫等,斷奶仔豬的死亡率很高,因為斷奶后它出現很大的應激反應,母原抗體下降,自己的免疫力還沒有起來,這時候最難養。其實,我們只要把硬件、軟件和營養改善一下,效果就會立竿見影。
我們的養殖戶欄舍非常簡陋,很多沒有產床,冬天沒有保溫,夏天沒有降溫,防疫也很差。在農村看到的情況,確實是硬件條件太差。所以,像農村里面,如果他們的土地能夠給他確權,土地資源如果能夠流動起來,大量資本進來,未來現代養豬業建設可能在幾年時間內就能夠取得巨大的進步。
今天的養豬業跟飼料行業一樣,整合速度一直在加快。中國前十位的飼料企業現在占到5490萬噸,而且未來五年這個速度我相信會更快,因為現在整個游戲規則變了,現在很多小企業生存狀況非常糟糕,它資金缺乏、人才缺乏、技術缺乏,現在有些企業進退兩難,比如說設備的生產許可有一個規范,要求達到十萬噸,有些企業很矛盾,你投還是不投?一千多萬投下去,有些人可能沒錢,有些人有錢他不太敢投,你真正做生產十萬噸的小飼料廠,未來也未必有競爭力,現在的企業三十萬噸、五十萬噸規模是一個常態,你十萬噸的工廠就算投了,你這個結局肯定還是不好,所以未來五年一定會大洗牌,整合速度還會更快。飼料行業從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從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這是大的方向,養豬業也是如此。
二、中國豬業面臨的問題
對于中國養殖業來說,目前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科學養殖,二是可持續發展。較之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養殖業,國內養豬業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缺技術、缺人才、缺管理、缺硬件,沒有找到很好的發展模式,養豬業暴露的矛盾只會越來越大。
1、環境問題
其實中國的農業資源不是很好,人口多、耕地少,農戶多、農場少 ,草地大、產草少。未來很多的糧食可能都要全球來平衡。不管你愿意與否,現在政府雖然在保口糧之類的,但是這兩年變化非常大,DDGS、高粱、大麥在中國的用量正在大幅攀升。
現在環境問題被提到了一個中央高度重視的層面。很多地方政府都在驅趕污染企業,不管是飼料業和養殖業的污染、工業污染或者其他方面的污染,國家治理力度都非常大。當然,畜牧業在地方政府來看,沒有稅收,又污染環境,所以基本上只要逮住機會,都是驅趕為主。這幾年,很多地方提出來“三個200米”,離水源地200米不能養,離道路200米不能養,離村莊200米不能養,有些地方甚至是500米。所以就看到,到處都在拆豬場。
像嘉興2013年發生黃埔江死豬事件,聽說嘉興想用三年干掉80%,700萬頭豬,可能未來就留140萬頭。原來你想建豬欄想建就建,現在不允許你建,現在的門檻極大地提高了。我上個月到龍游的養豬合作社去看了一下,確實是,整個龍游原來12萬頭母豬,現在8萬頭。原來幾千戶,現在只有952戶,平均每戶都有八九十頭母豬。這個地方政府非常強硬,反正你想建豬場也可以,但必須要投環保。規模豬場要想達到環保要求,一般用于環保的投資要占總投資額的20%左右。你不投環保,那就把豬欄推掉,再不行就抓人。
像它這樣產業升級,一旦升好的話,短期來講很痛苦,但長遠來講是比較好的。環境問題得到了解決,自動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事實上我們未來想養好豬,一定要重視養豬自動化,一些重復做的事情,只要能夠讓技術來完成,可能是最好的。
2、勞動力問題
這幾年,養豬業、飼料業的工資水平漲得非常快,每年10%-20%地漲,有些企業可能還不止。中國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像我國現在勞動人口比例已經走向一個拐點,未來勞動力缺口會越來越大。根據人社部統計,未來10年,中國勞動力缺口將達到1億,65歲以上老齡人口達15%,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勞動人口下降,直接導致人力成本加速上升。
3、糧食短缺問題
從長期來講,中國的糧食肯定不夠,需要靠全球來平衡。2013年進口了6600萬噸大豆,2014年超過7000萬噸,國際市場上65%的大豆都被中國買了。中國谷物總量也是不夠的,這兩年DDGS、高粱、大麥進口量都非常大。現在國內外玉米價格出現嚴重倒掛現象,如果不是國家政策卡在那里,飼料企業肯定會大量使用進口玉米。
4、進口豬肉對市場沖擊問題
2013年中國進口豬肉58.4萬噸,美國、丹麥、德國、加拿大、西班牙前五位進口國占比在80%以上。未來中國豬肉會不會像現在的牛一樣,出現大量進口?像美國生產1公斤毛豬9塊多成本,中國平均水平14塊。未來,這種成本的競爭,我們都不知道會怎么樣,國外的成本與我們的生產成本有巨大差價。美國玉米運到我們這里,按現在的CBOT,也只有1800左右。東北的玉米運到廣東蛇口港,就要2450、2500,差700塊錢。而且,咱們的效率跟人家也不在一個檔次上。
5、食品安全問題
三聚氰胺、瘦肉精、黃浦江死豬事件、抗生素濫用、H7N9禽流感……這些問題的出現,跟我們的監管體系需要完善,極度分散的養殖模式有很大的關系。我們的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不夠,管控起來就很難。其實,過去十年來,我們的養殖成本持續提高,環境投入增加,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料價格上漲,疫病防控成本增加,而且豬價波動依然很大,養豬業的利潤越來越薄。只有管理好的豬場才能保障食品安全,才有效益,才有立足之地。
三、中國豬業未來發展模式思考
我國每年6、7億頭生豬出欄,生豬消費量太大了。未來大型養豬企業會提供年出欄數的30%左右,真正要解決中國人吃肉的問題,會靠50-500頭母豬的適度規模家庭農場這樣一個主體,他們才是我國真正的養豬主力。幫助他們把豬養好,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1、養殖結構分化
未來10年中國的養豬業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像溫氏、中糧、雙匯等上萬頭母豬的企業,2012年底的數據我看了一下,好像只有20來家,所以養豬業的集中度是不夠的。我覺得一些大型企業,未來可能就像美國這種模式。美國模式更多的是公司養母豬,5000頭母豬一個廠、10000頭母豬一個廠,然后把斷奶仔豬分給有玉米地的農民去養。很多都是標準的豬場,1000、1200頭一棟,一般養兩棟,自動化程度非常高,農民邊種地邊養豬。
我認為在東北這些地方,這種大規模養殖可能是比較適合的。像美國在愛荷華、伊利諾伊、明尼蘇達這些玉米、大豆產區里,他們養豬最主要分布在這些地方。他們的糞肥處理得比較好,像我們現在養豬,糞肥要花很多錢去處理。他們那邊是水泡糞,做2米6深池。到年底,玉米收割后,把一年的糞肥請專業公司過來,往玉米地里一噴,一年就一次,成功實現了綜合利用。事實上肥料是一種綜合資源,無論大小豬場都要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好,它是社會一種寶貴的資源。
在歐洲看到的,更多是家庭豬場,設備比較好,欄舍條件比較好,對于養豬產生的糞肥也是就近循環利用,很少花很多錢去治理。美國那邊就說:這幾年養豬不賺錢,或者連續5年平均賺10美元一頭。但是糞肥價值就有8美元,一頭豬省下來的肥料錢就有8-10美元。所以他們這種是一種良性循環。
中等規模,500-10000頭母豬的,這些企業未來是不是能夠很好地生存?特別是單打獨斗的豬場。像我們飼料廠一樣,單打獨斗的日子都不太好過。因為技術在進步,要求在提高,利潤越來越薄,以前1噸毛利有500、700塊,現在只有200、300塊。而且用工成本、環保成本在增加,土地的租金也在增加,新建一個飼料廠,投資、折舊大很多。如果沒有規模的話,生存很困難。
現在原料越來越高價,如果技術跟不上,別人都用高粱、大麥了,你還在用玉米、豆粕,價格就沒有任何優勢。我們有些豬場,買高粱、大麥很困難,買到的二手、三手又很貴,而且配方技術不升級,也很難用好這些原料。未來的原料全球配置,有的時候有高粱,有的時候沒有,有的時候有DDGS,有的時候沒有。不像以前,就是玉米豆粕型,未來這種變化就要求飼料廠、豬場能夠快速反應。打個比方,你用玉米豆粕和用高粱大麥相比較,就用25%的高粱,15%的大麥,跟玉米的差價算300元,300乘以40%等于120元。配方也許就會差到100多塊一噸。事實上在飼料配方里算,美國高粱沒有進口配額限制,單寧含量低于0.2%,能值是玉米的96%左右,是很好的資源,在育肥豬料里用非常好。很多半大不小的豬場,如果不用這種原料,你沒有這種替代技術,沒有這種采購渠道,兩三年以后,你的成本就比別人高很多。
所以,這種半大不小的豬場,我反而是不看好的。他們的命運要么被大集團收購,剩下來的可能還是會演變成歐洲模式下的家庭豬場,尤其是在我們南方郊區這塊,可能會成為更加主流。我所指的家庭豬場,未來是要像龍游那種脫胎換骨的,環保比較好,硬件設施比較好的。
2、家庭豬場模式占主導
家庭豬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的經營單元,適度規模,整個收入以養豬為主。我們了解到,歐洲90%以上豬肉都由200-500頭母豬這種群體提供的。我國每年6、7億頭生豬出欄,生豬消費量太大了。未來大型養豬企業會提供年出欄數的30%左右,真正要解決中國人吃肉的問題,會靠50-500頭母豬的豬場這樣一個主體,他們才是我國真正的養豬核心主力。
所以未來中間層要么往上要么往下,我們在法國、德國這些地方看到的都是這樣的。像我們四會有一個客戶,他倆夫妻養了110頭母豬,原來自配料非常辛苦。我問那個老板娘,我說你累不累啊,她說,鮑總你不要講,我晚上睡覺手都伸不直,累死了。我說你為什么不改?老板說不知道怎么去做。后來我們把飼料脫離出來了,幫他重新分工。她倆夫妻加一個工仔,我們怎么對他們分工呢?老板娘專門把產房管好,把母豬管好。賣豬、采購飼料、獸醫、人工授精老板去做。打工仔負責加飼料,打掃衛生。這樣效率非常高,極大地提高了。
所以家庭豬場的組織形式,很多人沒注意,沒有進行分工,什么事都做,這樣就很累,而且成績很難搞好。事實上他的資源是配錯了,你不應該去做飼料這類本來不擅長的事情,不會增加多少價值的事情。養豬環節才是應該全力以赴去做的。這群人最好的一點就是非常盡心盡責,到了晚上母豬產仔,他們可以整夜守在那里。我們在美國看到的是什么,基本一下班一換衣服就走人,他們才不管,美國的統計數據就是在這個接生的環節往往要丟掉2頭一窩。
像這些中小型家庭豬場,優點、缺點都很明顯。它的劣勢是太分散,飼料運輸不方便,就需要我們這種企業未來給他們配飼料什么的,減少他們的麻煩。他們賣豬也是很頭疼的事情,他們有很多技術培訓的需求,也要學一些財務管理,這些都是他們單打獨斗沒辦法去實現的東西。他們的需求,就是我們的機會。
我認為應該學習歐洲,成立社會化組織、技術型組織、行業協會、政策組織,通過社會化組織去協調解決,很多飼料企業可以大力去做這樣的工作,真正幫他們補上短板。
飼料是一種生產資料,我們覺得,未來應該是便宜的、利潤很薄的,未來的飼料只要認品牌,認那幾家大公司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自己去配,特別是中小規模的豬場,自己去配,勞民傷財,而且根本配不好。如果不檢測原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嘔吐毒素等含量,母豬料根本就配不好。而且,自己的設備非常簡陋,生產出來的料不到3天就會發熱,緊接著就會發霉,還有很多他們做得不好的事情,可能都要我們這些企業、社會組織去積極行動起來,真正地幫他們把豬養好。只要你能幫到他,一定會受到歡迎。
養豬其實很簡單,就四個字,讓豬“吃好、睡好”。讓豬“吃好”,是用料問題,最好的治理辦法就是靠大型飼料企業的品質和技術,靠科技進步。讓豬“睡好”,是管理問題。我國現在大家都在擴規模,但是沒有去提效益,在欄舍建設、還有精細化管理這一塊做得差。當然,要達到一頭母豬達到18頭以上的年出欄商品肉豬,可能就需要改品種,改欄舍,是一個系統工程,大多數家庭豬場現在的生產成績12、13、14頭,這種是低產田,提升到17~18頭是相對容易的。
中國一頭母豬一年才產肉1.7噸,美國3噸,丹麥3.2噸。家庭農場式養殖做好了,就能把母豬存欄量降下來,不要說把母豬從5000萬頭減到2500萬頭,如果能把母豬從5000萬頭減到3000萬頭左右,這個貢獻就巨大。一頭母豬一年需飼喂一噸商品飼料,減少2000萬頭就是減少了2000萬噸飼料。以飼料中含糧60%計算,就省下1200萬噸糧食,人均(含老人、小孩)每月消費10公斤的話,一年就120公斤,應該夠1億人吃上1年吧。還有,少了2000萬頭母豬,所產生的環境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我們簡單測算了一下,如果減掉30%的母豬,一年起碼能節約600億。
所以,未來中國家庭豬場通過硬件、人才、設備的改進,整合社會化資源,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可以推動中國養豬業由養豬大國轉變為養豬強國,這是我們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推行的政策把農民土地的確權問題搞好了,未來五到十年這種變化會很快,我們非常期待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