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對于中國養豬人來說堪稱是夢魘一般的一年,2014全年生豬平均價格13.22元/千克,比2013年下降1.69元/千克,降幅高達11.33%,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生豬價格已經“跌停板”了,而且很多養豬人還面臨著被“摘牌”的危險,這些養豬人發現這些可愛的豬,無論怎樣去養,都不能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仿佛是困入到一間密室之中,但始終找不到逃脫密室的方法。
圖:中國豬業“密室逃脫” |
縱觀中國豬業的發展,現在的困境都是當初生豬養殖盲目擴張造成的苦果,不僅破壞了市場供需的均衡關系,而且由于資金、技術等多方面原因導致規模、設備、質量等條件的不平衡,其中尤為明顯的一組數據是排名前15大養豬企業的市場份額不足3%,產銷對接嚴重不足導致養豬人辛苦養大的豬卻無人問津,那么問題來了——愁嫁的豬究竟如何才能變為“皇帝的女兒”呢?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借鑒,來學習一下別人的成功經驗吧!
首先來看同樣對豬情有獨鐘的德國,德國是繼中國、美國之后的第三大養豬國。2009年,德國豬肉產量525萬噸,是禽肉、牛肉和羊肉產量之和的2倍之多,占德國肉類總產量的80%左右,德國人均年消費豬肉40kg。德國養豬業的基本形式是以家庭農場為單位的適度規模化生產和較大規模的工廠化飼養。
總的發展趨勢是無論中小型或大型養豬場,都在向規模化發展。一方面,養豬場數量在減少,如2000年時,德國養豬場數為14.1萬家,但到2010年則只有5.9萬家;另一方面,每個養豬場的養豬的頭數逐年增加,因此,全國生豬飼養量每年仍在持續增長。德國以農場為單位的適度規模生產,豬的飼養規模以1000-1200頭居多;較大規模的工廠化養豬則以年出欄5000-10000頭居多。
在德國養豬業發展中,為了實現養豬高效益化,首先,推進了規模化發展,利用規模化生產和經營,以獲得較高的規模效益。其次,以州為單位,在1個州的范圍內,養豬場之間有了明確的分工協作和專業化生產,形成了種豬場、商品豬場和自繁自養豬場不同的結構層次,確保了每一養豬場的專業化生產和資源的高效利用。三是,推動養豬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德國養豬場,普遍圈舍標準,設施先進,飼養規范,環境優良,豬群健康。
在養豬生產管理上,利用現代設施和技術,實現了飼喂自動化,豬每天的進食量由計算機控制,根據不同生長期和生產性能對豬進行定時、定量喂養;糞污清理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保持了豬舍內小環境的穩定。這些先進的飼養管理措施,確保了豬生產潛力的發揮和生產性能的穩定,養豬的勞動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
德國養豬業的健康高效發展,與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經營服務體系和疫病防控體系密不可分:技術服務是由德國的農業研究機構和技術推廣機構來完成,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綜合研究豬的飼料與營養、配合飼料的配方,并將這些研究成果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在養豬場實現轉化,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對飼料原料、配合飼料等營養成分和組分的檢測分析,為養豬場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幫助養豬場不斷提高生產水平和養殖效益;經營性服務由合作社和協會來完成,養豬合作社與養豬協會的作用和服務內容有所不同。
德國的合作社是從養豬和乳制品行業開始的,養豬合作社主要是開展種豬育種、生豬飼養、屠宰、市場營銷、檢疫防疫、豬舍建設、動物福利等各方面的協調和組織實施,從而使生豬產業供種、飼料、養殖、加工、營銷各環節主體,互相滲透,互為股東,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養豬協會則由養豬場、豬屠宰加工場和與養豬有關單位組成,協會的服務更多地體現在爭取政策、宣傳行業、制定發展規劃和促進合作等方面。具體地講:
一是協會是養豬行業的代言人,代表養豬行業與相關政府部門對話,最大限度地保障養豬者、生豬屠宰加工者和豬肉消費者的利益;
二是參與政府相關部門制定養豬產業發展戰略和規劃;
三是研究新的服務項目,為養豬者提供更全的服務;
四是進行產業內部整合,推動養豬產業的養加銷一體化,促進生產、加工、銷售和消費等環節的協調與合作。
德國養豬業高度重視疫病的整體防控和養豬場的疫病控制。整體防控任務由政府獸醫部門來完成,如政府制定疫病報告制度、應急計劃、疑似病例處置、應急演習、監測方案等制度,構建起了德國動物疫病的控制系統。
在德國,凡是進入豬場的參觀者都必須全身沐浴清洗消毒,從內到外,必須穿豬場統一提供的工作服,帶進豬場的相機等也進行嚴格消毒。
目前,德國基本消滅了危害豬業健康發展的傳染性疾病,如口蹄疫、典型非洲豬瘟、豬水泡病、偽狂犬病、乙腦等。疫病的有效預防和控制,確保了豬群的健康安全,也全面提高了母豬產仔率和仔豬成活率,養豬者的收益顯著增加。
關于豬肉質量德國從立法、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順了包括豬肉及其制品在內的食品鏈上的各個環節的管理和監控體系,形成了生產、流通等各環節質量安全的可追溯性和監管體系,推動了保證食品安全和質量的行業組織自律體制的形成。這些體系的有效運作,保證了德國豬肉及其制品達到了較高的衛生標準和質量標準,為提高德國養豬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可以看出德國養豬業一是依靠完善產銷體系保障收益;二是通過專業分工提高效率;三是建立嚴格質量監控打造品牌。如果中國做到這幾點,相信養豬人再不會苦著臉養豬,前15大養豬企業的市場份額也不會是尷尬的3%了,當然國情不同完全照搬也是不現實的,但德國成功的養豬模式是中國為之努力的方向,國內養豬人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將其變為中國模式。
說完國外,也來說一個國內的成功案例——新疆的紅棗,新疆紅棗素有“黃金壽棗”的美譽,它以碩大果型、優質口感和豐富營養著稱,并且還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在國內外高品質綠色營養果品中占據一席之地。中國是新疆紅棗原產區同時也是主產區,目前總種植面積達到700萬畝,總產量210萬噸,總產值1000個億元左右,為了保證新疆紅棗作為一個品牌持續發展,制定了嚴格紅棗規格分級標準,分別從果型及果實大小、品質(含糖量、色澤、肉質、手感和干燥度等)、含水率、不合格率和破損度等方面將紅棗分為特等、一等、二等和三等四個等級,根據等級分別入庫并分別定價進行銷售,這樣嚴格分級標準保證了在新疆紅棗擴大種植面積情況下的品質和價格依然。目前新疆紅棗三種銷售模式并存:
傳統模式(農戶銷售給收購商)
過渡模式(紅棗合作社)
現代模式(產、研發、加工、銷售一體化鏈條式經營)
新疆紅棗這一產銷模式同樣適用于國內的養豬行業,只是國內很多養豬人還是在傳統模式中各自為戰,當出現2014年這樣長時間的豬價低迷,傳統模式中的養豬人利益受到很大沖擊,所以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市場自我更新和整合能力逐步加強,具有市場開拓、推廣和優化各項能力的企業或者組織會在整個生豬養殖模式中起到主導作用。
中國豬業在經歷了寒冬一般的2014年之后,養豬人猶如困在一間密室不知如何解脫,其實一句古語就可給出解答: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市場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單體養殖戶則很難滿足生產出更高要求的產品,所以團結起來將中國豬業引向更大的市場,遵循市場的聲音,從而獲得最好的產品,這樣規避了風險,也提高了效益,集眾人之智,籌眾人之力,圓眾人之夢!2015年大家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