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全國人大代表益西卓嘎,在記者的眼里是一位漂亮能干的養雞“女狀元”。這是因為她所在的乃東縣貢桑養殖專業合作社每年為周邊農戶提供上百萬只雛雞,占有山南全部和拉薩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益西卓嘎代表還是首屆“全國十佳農民”的獲得者。這是因為,她不僅做大了藏雞養殖,還帶動了山南12個縣的3000多戶農民闖市場,鄉親們跟著她發了“雞財”。她的小本子上記載著去年的發展數字:貢桑養殖專業合作社轉變經營模式,統一育雛,統一飼料供應,統一養殖技術,統一市場銷售,2014年出欄103萬只雞,合作社社員戶均增收5923元。
平常普通話不靈光的益西卓嘎代表,一提到合作社,一提到藏雞養殖,就打開了話匣子。這位行家里手告訴記者,隨著合作社走上了正軌,規模越做越大,現在的合作社社員已經由最初的5戶發展到320多戶,散戶數量達到3000多家,還不時接到內地的大量訂單。
眼前的發展形勢喜人,可特色養殖一旦融入市場,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就倒逼著產業發展。這不,談到長遠發展,益西卓嘎代表就從心里倒出了當家人的“煩心事”。
“不過,我們現在也有發愁的事。”益西卓嘎說,“我們的問題是訂單太多了,接不過來。因為資金有限,合作社規模擴大的速度已經跟不上訂單的速度。真是希望我們能獲得一定的資金扶持,讓合作社的規模能跟上來,讓更多農戶從養雞中發財。”
有了規模就有更大效益,這對實實在在搞產業經營的人是最清楚不過的。可益西卓嘎的“煩心事”還不止這一件。
“本地禽類出欄與外地禽類進藏在時間上發生了沖突,在產品質量上又沒有比較,我們的產品價格非常容易起伏不定。”益西卓嘎以急切的心情說,我區至今還沒有一個現代化、專業化的畜禽交易市場,這很容易導致商家惡性競爭、相互殺價,十分不利于全區畜禽市場的整體發展。
我區具有豐富的畜禽資源,每年消費活禽650多萬只,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益西卓嘎帶領群眾搞藏雞等特色養殖,一方面趟出了路子,同時也碰到了“天花板”。
不過,這都是走養殖規模化、市場化、品牌化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的問題。現在黨和國家政策很好,西藏發展環境好,正可謂“海闊任魚躍,天高憑鳥飛”。
“我們正在努力籌建藏雞加工、飼料加工和畜禽交易市場,著力打造西藏第一條高原特色養殖產業鏈,帶動更多的老百姓發家致富。”益西卓嘎說的雖是“煩心事”,可心里敞亮、思路清晰,更重要的是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