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奉賢區金匯鎮的上海秀方種畜場,主要經營苗豬、種豬、肉豬養殖,是愛森肉的定點廠。但引起記者興趣的,倒不是他們的生意,而是一位名叫王超的大學生創業者。這個90后上海男生,硬是憑著青春活力和創意,在養豬領域里開拓出了一片新天地。選擇子承父業“每天上午你根本找不到他。”最先接受采訪的竟是王超的母親石女士,因為每天早上一吃過早飯,王超就會驅車40多分鐘趕到飼養場里,從母豬棚開始,再到保育棚、小豬棚、大豬棚,逐一走一圈。17000頭存欄量的養豬場,沒有3個小時根本看不過來。他進棚后的工作,就是察看豬的生長情況,并記錄防疫措施,下午回到辦公室,還要將上午記錄的數據一一輸入電腦,并做好一天的飼養報表。石女士說,兒子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中考填志愿時,他想讀普通高中,但父母都覺得農家孩子且又是養豬專業戶的后代,理應子承父業,挑起家庭養豬“大業”。最終他放棄了所有的普高志愿,以高分考進了上海市農業學校的獸醫專業。
飼養全自動化2010年中專畢業后,王超又考進了上海市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動物醫學專業。6年的中專和高職專業學習,為他以后從事的養豬業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而就在考進高職的那一年,已經小有專業知識的他,動員父母在養豬場里安裝上了一條喂食流水線,實現了飼養全自動化。“父親年紀漸漸大了,養豬的活基本上由我全部接手了,父親變成現在偶然來光顧一下的欣賞者。”他說,雖然走出大學校門還不到兩年,但自己已經成了養豬協會的會員,成了名副其實的“豬倌”,兩個飼養場的母豬數量加起來有2000多頭,存欄總量近3萬頭,還帶動了五六十名工人就業。
與豬交“朋友”如今,只要說起養豬經,王超便滔滔不絕。“現在的養豬業與父輩創業時相比已經大相徑庭,更注重科學養豬。我會經常跟著同行去聽專家講課,有的還是外國的畜牧高手,還會跑到外地去觀摩農業博覽會,現代化的養豬業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他說,自己坐在辦公室里不是點鼠標研究生產數據,就是翻閱專業雜志,而一旦走進豬棚,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機放進抽屜里,“年輕人哪個不是手機不離手啊,以前我也是帶著手機進豬棚,但此起彼伏的短信、微信和電話鈴聲不免要讓我分心,所以,我現在索性把手機丟在一邊,心無旁騖地與豬交‘朋友’。今年春節的大年初一和初二,我給自己放了兩天假,但初三一早我在家就呆不住了,一頭鉆進了豬棚。”
創新走得高遠王超覺得,雖然父母給他打下了一定的底子,但未來的創業之路還必須自己走,通過創新走得比父輩更高更遠。“我是學獸醫出身,察看病情甚至解剖動物都是我的專長,我自信這是我比父親強的地方,這也十分有助于我堅持走科學飼養的道路。”他說,我國是養豬大國,全國生豬存欄量也在不斷增長,養豬專業戶飼養的豬都打有耳標,通過二維碼就能查到每頭豬的生長、防疫情況,這極大地保障了生豬的食品衛生安全。而實現計算機管理養豬業,也正是他這個科班出身的年輕“豬倌”的強項啊。這幾天,他又瞄上了一條國際上最新研發出的流水線,類似家里的抽水馬桶,可以實現豬糞清掃的全自動化。
如今,王超的養豬場生意越來越紅火了。不過,說起創業的甜蜜與艱辛,他也是五味雜陳。同班同學大多早已轉行,有的已成了白領,像他這樣堅守當養豬專業戶的特別稀少。他說:“冬天里天還沒亮,就要忙著把生豬交付給收購公司;夏天一走進豬棚,眼睛會被異味熏得睜不開;特別是給肉豬打疫苗,上百頭豬一一注射過后,直到第二天自己的手上還會留有臭味。相了幾次親,有的女孩嫌我是養豬的,有時想想還真委屈,但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