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常常聽到這樣的感嘆:禽病越來越難治了,可供選擇的藥的范圍越來越窄了,真不知如何是好。在筆者看來,這不僅僅是壞事,也是好事。好就好在禽病難治才會促使人們提高飼養管理水平,用藥范圍窄才會促使大家加大產品研發力度,生產出更安全更高效的好藥,反過來還會迫使違禁藥、原粉藥退出獸藥市場,讓濫用藥亂投藥的現象有所改善。
由此筆者想到,這還只是飼養管理和獸藥產品的順應時變、與時俱進,作為診病施治主體的獸醫技術人員,我們的診治觀念也要與時俱進。
比如在臨床診治實踐中,技術服務人員常會碰到跟傳統報道與習慣認識相去甚遠的病例——原本有效的治療方案和藥物、卻不能治愈疾病,于是懷疑是不是又一種新病出現了?是不是現成的治療方案過時了?是不是病原產生強耐藥性了?以至懷疑是不是藥物不如從前了,不管用了?
這種疑惑很正常,因為投藥是我國養禽業防治禽病的“特色”,因此對藥物的信任依賴程度大于對其他原因的分析對比,所以說,這些懷疑都有道理。
但筆者還想說,禽病的臨床治療是一種活的、不斷變化的、實踐性極強的思路理順過程,正如在人醫界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沒有萬無一失的妙手回春醫生一樣,禽病的診斷、施治也只能是成功與失敗經驗的積累、發揮、選擇、規避。這其中診治思路的與時俱進顯得尤為重要。
舉例之一:水質與診治思路的與時俱進
不同的地區,水質不同,水的硬度(鈣鎂離子含量),酸堿度對藥物溶于水后的影響也不同,溶后飲用的時間長短也有差別,溶解溫度、季節也各異。同一藥物在不同水質地區使用,療效就會有差異。偏堿性的藥物在偏酸性水質中會因中和作用而減效。再有,水質污染程度不同(尤其是表層水質污染已成各地共患),禽類飲用后的健康差異也會很大——有毒化學元素鉛、汞、砷超標的水質會使家禽中毒;有害菌如大腸桿菌超標的水質會使家禽經常出現拉稀癥狀、使用抗生素后就好轉,而在停藥后幾天又會復發。另外,受氣候、耕作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程度的土壤會呈現不同程度的鹽堿化,導致水質變劣,都會因此對肉雞腹水癥的發病、日采食增重產生影響。此外,水質中鉀、鈉、鎂含量過高,有導瀉效應,會導致水樣腹瀉。
舉例之二:發病與診治思路的與時俱進
目前,許多疾病的發病日齡都出現提前與后延的現象,這也是我們診治必須及時跟進和進行相應診治處理的。象傳喉本是5周齡后發生的較烈性的傳染病,現在提前至3周齡即可發病,且呈現溫和化;球蟲本是2周齡以上發病,現在3天的幼雛即呈現盲腸血便;傳染性法氏囊病,臨床傳統報道主要發生于2~15周齡,以3~5周齡為最易感,春末夏初為多發季。而在現實病例中,最早的病例可發生于1日齡的幼雛,晚者可遲至產蛋期,四季都發已無明顯季節性。習慣認識中,此病病程一周左右,一般第3天出現死亡,4~6天達到高峰,8~9天自然歸轉康復,而在現實中,3周齡前發病的幼雛,有的病程可達2 周以上。在剖檢上,教科書記載的胸肌腿肌條狀出血也已少見,多數雞的法氏囊缺乏特征性病變如腫大,法氏囊萎縮現象更是很難見到,這很容易與新城疫、腎傳支等相混淆。
舉例之三:免疫與診治思路的與時俱進
以前,法氏囊發病多見于未免疫或免疫空白期雞群及母源抗體低的雞群,而現在不少雞場反復多次使用活疫苗仍然發病,有的先用毒力強的進口苗做首免,后用毒力弱的國產苗做二免,有的則反過來,免疫程序也各不一樣,其結果是無論怎么免疫也會發病,無論怎么用藥也難治病。
有的雞場認為做免疫不好使,干脆發病就打卵抗,認為來得快,殊不知少數卵黃抗體的制備工藝粗糙,滅菌不嚴,致使用過卵抗的雞群頻繁暴發大腸桿菌、支原體、葡萄球菌病,要連續用藥幾次方能控制住,而這樣用藥的最直接的副作用,就是對肝腎功能的損害,都知道藥源性肝腫、腎腫是用藥過度導致的,肝的解毒功能、腎的排毒功能一旦被破壞,機體酸中毒則成為不可逆轉,此時只有停藥才是上策。而實踐中一藥不靈又投一藥不斷換投,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再如雞痘,常規認識中,多數雞群在感染了3~4周左右即可自然康復,死亡率也低,但近年來,雞痘的發病病程,死亡率都有增加趨勢。不用藥就不會痊愈,同時雞痘本身又是一種免疫抑制病,發病后機體免疫力下降,極易誘發大腸桿菌病、新城疫、法氏囊、沙門氏菌等病,而此時人們往往忽略藏在雞痘背后的隱患。傳統認為雞痘免疫采用刺種方式,刺后應有紅腫結痂,如無則可以認定免疫失敗,可現實中,多數雞接種后并無此癥但也不發病。
許多養雞場采用與新城疫凍干苗混合注射的方式來接種雞痘,理論認為是不妥的,因為雞痘病毒不能在深層肌肉中增殖擴繁,還有一種說法,新城疫苗對雞痘病毒有干擾作用,于是有的雞場干脆對雞痘發病雞群直接打新城疫苗,取以毒攻毒的目標,這些都給診斷、施治帶來復雜性。
舉例之四:飲水給藥與診治思路的與時俱進
雞的味蕾有29個,幾乎不辨滋味,按說什么水都喝,可實踐中,有的藥物溶于水后,雞就是不喝,有的即使喝也很細慢,你換為清水它就搶著喝,移開清水換上藥水又不喝,似乎嫌苦,但味苦只是人的味覺印象,雞本不應如此,但雞不喝某種藥水,卻是不爭的事實。
還有雞對咸味是否敏感?食鹽中毒說明不識味,可啄肛又說是喜咸腥味成癖,菜籽粕異味使雞采食細慢,如此說來,那雞的味覺還是很分明的。
有的藥物溶水后加多V糖則喝多喝,不加則不喝少喝,這是顏色刺激還是味覺刺激?究竟怎么認識這些問題呢?是書本理論指導實踐還是實踐在不斷刷新修正理論?
總之,種種的理論與實踐不符的情形使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感慨,實踐這個大課堂太豐富多彩了,臨床診治需要不斷拓寬思路,要善于在實踐中摸索規律,獸醫技術人員要敢問為什么?多想怎么辦?把懷疑的范圍擴大,單純地分析某一種原因是很難準確把握診治的,同時又把判斷的選擇濃縮,要考慮非典型化、變異株、耐藥性因素,同時要對曾用藥、飼養管理、環境變化、發病日齡、天數、用藥天數、肝腎狀況,發病輕重程度等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使自己的診治技術在發展變化的實踐中與時俱進。
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與時俱進,獸醫診治也一樣。
由此筆者想到,這還只是飼養管理和獸藥產品的順應時變、與時俱進,作為診病施治主體的獸醫技術人員,我們的診治觀念也要與時俱進。
比如在臨床診治實踐中,技術服務人員常會碰到跟傳統報道與習慣認識相去甚遠的病例——原本有效的治療方案和藥物、卻不能治愈疾病,于是懷疑是不是又一種新病出現了?是不是現成的治療方案過時了?是不是病原產生強耐藥性了?以至懷疑是不是藥物不如從前了,不管用了?
這種疑惑很正常,因為投藥是我國養禽業防治禽病的“特色”,因此對藥物的信任依賴程度大于對其他原因的分析對比,所以說,這些懷疑都有道理。
但筆者還想說,禽病的臨床治療是一種活的、不斷變化的、實踐性極強的思路理順過程,正如在人醫界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沒有萬無一失的妙手回春醫生一樣,禽病的診斷、施治也只能是成功與失敗經驗的積累、發揮、選擇、規避。這其中診治思路的與時俱進顯得尤為重要。
舉例之一:水質與診治思路的與時俱進
不同的地區,水質不同,水的硬度(鈣鎂離子含量),酸堿度對藥物溶于水后的影響也不同,溶后飲用的時間長短也有差別,溶解溫度、季節也各異。同一藥物在不同水質地區使用,療效就會有差異。偏堿性的藥物在偏酸性水質中會因中和作用而減效。再有,水質污染程度不同(尤其是表層水質污染已成各地共患),禽類飲用后的健康差異也會很大——有毒化學元素鉛、汞、砷超標的水質會使家禽中毒;有害菌如大腸桿菌超標的水質會使家禽經常出現拉稀癥狀、使用抗生素后就好轉,而在停藥后幾天又會復發。另外,受氣候、耕作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程度的土壤會呈現不同程度的鹽堿化,導致水質變劣,都會因此對肉雞腹水癥的發病、日采食增重產生影響。此外,水質中鉀、鈉、鎂含量過高,有導瀉效應,會導致水樣腹瀉。
舉例之二:發病與診治思路的與時俱進
目前,許多疾病的發病日齡都出現提前與后延的現象,這也是我們診治必須及時跟進和進行相應診治處理的。象傳喉本是5周齡后發生的較烈性的傳染病,現在提前至3周齡即可發病,且呈現溫和化;球蟲本是2周齡以上發病,現在3天的幼雛即呈現盲腸血便;傳染性法氏囊病,臨床傳統報道主要發生于2~15周齡,以3~5周齡為最易感,春末夏初為多發季。而在現實病例中,最早的病例可發生于1日齡的幼雛,晚者可遲至產蛋期,四季都發已無明顯季節性。習慣認識中,此病病程一周左右,一般第3天出現死亡,4~6天達到高峰,8~9天自然歸轉康復,而在現實中,3周齡前發病的幼雛,有的病程可達2 周以上。在剖檢上,教科書記載的胸肌腿肌條狀出血也已少見,多數雞的法氏囊缺乏特征性病變如腫大,法氏囊萎縮現象更是很難見到,這很容易與新城疫、腎傳支等相混淆。
舉例之三:免疫與診治思路的與時俱進
以前,法氏囊發病多見于未免疫或免疫空白期雞群及母源抗體低的雞群,而現在不少雞場反復多次使用活疫苗仍然發病,有的先用毒力強的進口苗做首免,后用毒力弱的國產苗做二免,有的則反過來,免疫程序也各不一樣,其結果是無論怎么免疫也會發病,無論怎么用藥也難治病。
有的雞場認為做免疫不好使,干脆發病就打卵抗,認為來得快,殊不知少數卵黃抗體的制備工藝粗糙,滅菌不嚴,致使用過卵抗的雞群頻繁暴發大腸桿菌、支原體、葡萄球菌病,要連續用藥幾次方能控制住,而這樣用藥的最直接的副作用,就是對肝腎功能的損害,都知道藥源性肝腫、腎腫是用藥過度導致的,肝的解毒功能、腎的排毒功能一旦被破壞,機體酸中毒則成為不可逆轉,此時只有停藥才是上策。而實踐中一藥不靈又投一藥不斷換投,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再如雞痘,常規認識中,多數雞群在感染了3~4周左右即可自然康復,死亡率也低,但近年來,雞痘的發病病程,死亡率都有增加趨勢。不用藥就不會痊愈,同時雞痘本身又是一種免疫抑制病,發病后機體免疫力下降,極易誘發大腸桿菌病、新城疫、法氏囊、沙門氏菌等病,而此時人們往往忽略藏在雞痘背后的隱患。傳統認為雞痘免疫采用刺種方式,刺后應有紅腫結痂,如無則可以認定免疫失敗,可現實中,多數雞接種后并無此癥但也不發病。
許多養雞場采用與新城疫凍干苗混合注射的方式來接種雞痘,理論認為是不妥的,因為雞痘病毒不能在深層肌肉中增殖擴繁,還有一種說法,新城疫苗對雞痘病毒有干擾作用,于是有的雞場干脆對雞痘發病雞群直接打新城疫苗,取以毒攻毒的目標,這些都給診斷、施治帶來復雜性。
舉例之四:飲水給藥與診治思路的與時俱進
雞的味蕾有29個,幾乎不辨滋味,按說什么水都喝,可實踐中,有的藥物溶于水后,雞就是不喝,有的即使喝也很細慢,你換為清水它就搶著喝,移開清水換上藥水又不喝,似乎嫌苦,但味苦只是人的味覺印象,雞本不應如此,但雞不喝某種藥水,卻是不爭的事實。
還有雞對咸味是否敏感?食鹽中毒說明不識味,可啄肛又說是喜咸腥味成癖,菜籽粕異味使雞采食細慢,如此說來,那雞的味覺還是很分明的。
有的藥物溶水后加多V糖則喝多喝,不加則不喝少喝,這是顏色刺激還是味覺刺激?究竟怎么認識這些問題呢?是書本理論指導實踐還是實踐在不斷刷新修正理論?
總之,種種的理論與實踐不符的情形使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感慨,實踐這個大課堂太豐富多彩了,臨床診治需要不斷拓寬思路,要善于在實踐中摸索規律,獸醫技術人員要敢問為什么?多想怎么辦?把懷疑的范圍擴大,單純地分析某一種原因是很難準確把握診治的,同時又把判斷的選擇濃縮,要考慮非典型化、變異株、耐藥性因素,同時要對曾用藥、飼養管理、環境變化、發病日齡、天數、用藥天數、肝腎狀況,發病輕重程度等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使自己的診治技術在發展變化的實踐中與時俱進。
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與時俱進,獸醫診治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