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使豬業生產環境也隨著之發生了很大變革,散養戶大量退出、規模化豬場快速跟進的格局逐漸形成;同時,高風險、高成本、高科技的特征也日趨明顯。面對養豬業出現的新常態,在挑戰與機遇并存、挑戰大于機遇的情形下,今后養殖場戶的路該怎么走?是堅守?還是退卻?未來養豬業靠什么求生存、求發展?已成為業界共同探討與亟待解決的問題。
視點一:傳統產業存在弊端,轉型時期面臨陣痛
俗話說,豬糧安天下。長期以來,養豬業是我國食物安全的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也是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豬肉產品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副食品。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生豬產業無疑也在經歷著結構調整的重大變革,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生產方式存在的弊端與轉型發展中的陣痛也在逐漸顯現。
基礎設施非常薄弱,生產方式相對落后
相關調查表明,目前全國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下的分散飼養占養殖總量的30%左右,而在中小型規模養殖場戶中,大部分生產設施設備落后,飼養管理粗放,養殖環境差,標準化養殖比重低,目前生豬生產總體上仍處于數量增長的粗放模式狀態,出欄量雖然增長較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生產效能和成本存在很大差距。
生產成本大幅上升,養殖效益明顯下降
近年來,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玉米作為主要的飼料用糧呈現剛性需求,其增量遠高于國內糧食預期增量,導致價格不斷攀升;同時,養殖用地難、用工難、融資難等問題也對豬業發展形成嚴重制約;特別是近年來,在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生豬生產成本大幅上升,但生豬價格并未相應上漲,致使養殖利潤空間受到擠壓,一直處于虧損或微利經營狀態,整體效益明顯下降。
疫情形勢不容樂觀,食品安全存在隱患
近年來,由于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加之,環境污染加劇,飼養管理不善,抗生素濫用等問題,加劇了細菌病毒的變異速度,同時使豬的抗病力嚴重下降,生豬疫病呈現多發高發混感態勢,不僅增加了治療難度,導致死亡率增加,而且豬肉產品質量問題時有發生,食品安全風險飆升,嚴重削弱了我國生豬及其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供求關系嚴重失衡,市場波動更加頻繁
受生豬產能過盛、豬周期和國內外經濟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生豬市場波動頻繁,豬周期被打破,淡季不淡、旺季不旺反成為常態,讓人難以捉摸,對農民穩生產、保供給、促增收非常不利;同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市場越來越開放,國外豬肉、種豬不斷進入國內市場,由此對國內產業帶來了嚴重沖擊。
環保壓力不斷增大,散戶養殖進退兩難
近年來,隨著養豬業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開始顯現。2015年“史上最嚴環保法”的實施,將迫使散戶退出歷史舞臺,規模場戶環保投入增加。據悉,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正在積極推行限養和禁養政策,環保問題已經關系到豬業能否在某些地區的繼續生存;同時,由于規模場戶環保投入的增加,將使生豬養殖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
總之,當前我國豬業生產大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于廣大散養戶和中小型規模養殖場戶來說,挑戰大于機遇,經營困難重重,已經嚴重制約產業的良性發展,影響到農民的增收致富奔小康進程。
視點二:散戶退出明顯加快,資本擴張有點任性
近兩年生豬市場持續低迷,豬價反彈上漲的時間遠遠少于豬價下跌的時間,不少養殖戶承擔了巨額虧損,抱怨連連的同時已開始加速退出市場。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經歷了2014年這一次洗牌后,未來散戶退出不可逆轉,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快速跟進將成為必然趨勢。但同時需要警惕,跨界資本的無序擴張,再次增加產能,拉低豬價。
相關監測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末,全國生豬存欄46583萬頭,同比下跌1.7%;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368萬頭,比2013年減少600余萬頭。能繁母豬減少的主要來源是個體散養戶退出豬市或者淘汰母豬所為。事實上,由于2014年養豬效益處于近 10年來最低水平,不少散養戶已經徹底“傷不起”。首先,迷離的豬市讓人再也看不懂。去年年初低迷,5月非常規短暫上漲后再迅速回落,去年年底再次低迷, “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早已讓養殖戶蒙上了虧損的陰影,即使豬價出現偶爾的上漲,也始終不敢補欄;其次,大多數散養戶資金鏈斷裂,即使想補欄,也苦于“囊中羞澀”,只得作罷;再者,豬病頻發、原料上漲、政策限制等因素,也讓越來越多的散養戶被迫退出。
而經歷了2014年豬價深度低迷的影響,在業內散戶退出加快、能繁母豬存欄量大幅下降的同時,業外大佬跨界養豬的計劃卻在雄心勃勃地實施。2014年11月,溫氏集團CEO溫志芬在公開場合宣布,當年溫氏生豬出欄預計達到1200萬頭,而2013年該公司生豬出欄則為1013萬頭。也在去年11月,雛鷹農牧對吉林子公司增資1.5億元,投產之后,該公司的生豬產能將由目前的360萬頭提高到760萬頭。前不久,牧原股份與河南省滑縣政府簽訂協議書,將建設年出欄40萬頭的生豬產業化項目,預計五年內全部達產。據悉,牧原股份還在河南鄧州、南陽、唐河、扶溝和湖北鐘祥、山東曹縣等地建設生豬養殖基地,如果擴張項目全部達產,生豬產能將超過600萬頭。還在路上的資本大佬,諸如大北農集團,則計劃到2020 年在東北三省控養1000萬頭生豬;中糧集團也將投資30億元,興建百萬頭生豬養殖基地;此外,就連萬達集團、恒大集團、高盛、武鋼、廣東德美化工、山西焦煤集團等業外大佬也都有數量龐大的跨界養豬計劃,因而被戲稱為金融豬、鋼鐵豬、IT豬、化工豬、煤炭豬等等。
業內人士指出,在行業持續低迷的當前,跨界資本大佬極速擴張,大肆進軍養豬業,無疑會帶來生豬產能的再度增加,使人們對于未來豬價的反彈心生詫異;與此同時,各方所采用的生產模式也是利弊共存,是否能取得預期收益令人擔心。某些企業一味地不計成本采用先進技術、自動化技術,這種現象并非個案。理性地看,因為資金雄厚,養豬就可以不考慮成本問題,是一種極為任性的行為。
視點三:豬業呈現新常態,未來出路在哪里?
近來,各個行業都在琢磨和熱議著一個詞語“轉型”,養豬業當然也不例外。在過去的一年,我們越來越能夠感覺到生豬市場的壓力所在,而養殖戶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養豬越來越難了。豬周期沒有規律了,養殖成本越來越高了,風險越來越大了,豬價越來越低了。 2014,養豬人很痛苦,那么步入轉型時代,在新常態之下,出路究竟在哪里?
當然,要想找準突破口,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新常態。對于生豬養殖業來說,新常態有兩層意思:第一是指整個行業已告別了“豬周期”時代,也再不會讓養殖戶虧本一年之后,翻過手來就狠賺一年,靠運氣來養豬了;第二是指生豬養殖業已告別了高利潤時代,進入到微利時代。總之,未來豬價會越來越趨向于穩定,不會大起大落,養豬已經沒有了暴利,養豬場更加趨向于規模化、標準化、資本化發展,而降低養豬成本,提升生產效率是唯一的出路。
對此,有專家表示,如果把高利潤看成是生豬產業春天的話,那么今后這樣的春天恐怕是等不來了。新常態下的春天,是提高產業素質,苦練內功,自挖潛力,從生產、管理、技術等各方面著手,解決低效率導致的低產出問題。途徑就是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標準化、集約化、科學化水平,形成以科技進步為主的內涵式增長模式,盡快實現由傳統數量型增長向數量、質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轉變。如我國現在生豬飼養料肉比和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每公斤增重多用飼料1斤左右,母豬年產斷奶仔豬比國外先進水平少10頭以上。這就是差距,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業內人士指出,時代在變,養豬業也必須堅持與時俱進,走創新之路。2014年移動互聯網已經大爆發,并打造了一些不可復制的奇跡。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大企業也在不斷探索移動互聯網與養豬業的融合,試圖依托移動互聯網,打造集農業企業管理、農產品交易及農業投融資于一體的農業互聯網生態圈,從而實現從飼料、種子農資采購,到生產管理、產品銷售、金融服務的全鏈條綜合服務。養豬企業也完全可以借助這種移動互聯網與養豬業的融合模式,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子。
如今,隨著產業環境的變化,養豬業已成為專業性極強和高風險的產業,也是資金密集型的產業,進入門檻越來越高,因此,針對當前依舊低迷的豬市,到底是控制規模還是繼續補欄?不少養豬人感動很困惑。筆者認為,從大形勢上來說,國家和養殖模式都應該走規模化路線,小的養殖戶必然被淘汰,集約化和規模化養殖將成為發展趨勢,因而對于多數散養戶來說,選擇離開是順應產業發展和政策引導之舉,也是理性之舉;當然,如果散養戶已經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而且養豬技術水平確實領先于大多數人,這種情況下堅持留守則無可厚非。
而對于中小型規模養殖者來說,根據分析,今年后市行情將有一定反彈,明年豬價將回歸理性,因此調整豬群結構,保持養殖規模,適時適度補欄是首選;對于跨界資本大肆進軍養豬業,大規模無序擴張的態勢,則建議謹慎為之,政府、部門及社會更應給予應有的警示、關注與政策引導,以免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而不能自拔,造成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