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片的砂糖桔果樹長勢喜人,寬敞的水泥路面干凈整潔,一棟棟水泥樓房錯落有致……在荔浦青山鎮青云村石膏屯,這樣的樓房有二十多棟,咋一看,還以為是鄉村別墅,走近一瞧,卻隱約傳來生豬的哼哼聲。“這可不是別墅,是石膏屯為發展有機生豬養殖產業,而建設的生豬養殖示范區。”青云村石膏屯的村干部覃連湖說。
豬住樓房,這是怎么回事?帶著疑問,在村干部的覃連湖帶領下,來到了養殖戶莫仕能家,一棟四層小洋房矗立在路邊,房前屋后種有不少郁郁蔥蔥的花卉樹木,緊挨著小洋房的旁邊有一棟2層水泥樓房,莫仕能正在喂豬。今年50歲的莫仕能曾在家以種田為生,后又開拖拉機給人運送建房砂石。1991年,他看好養豬前景,在朋友老廖的幫助下,回到家鄉養豬。 建樓養豬看起來投入大,回報豐厚。在2007至2009年豬市大起大落的行情下,莫仕能養豬每年仍能獲利20多萬元。
“建樓養豬能節約不少資源,像這棟二層樓房,占地面積150多平米,實際使用面積有300多平米,一棟樓可以容納300頭以上的生豬,相當一個十幾畝的養豬場,更方便管理和集中處理污水糞便。” 莫仕能樂呵呵地說道。莫仕能建樓養豬成功后,毫不保留向村民們推廣養殖經驗和技術,帶動了全屯的養豬事業發展。據了解,荔浦縣青山鎮石膏屯153戶,627人,該屯村民主要以養豬和種植為產業,全屯養豬戶達到106戶,其中養豬超過100頭以上的有40多戶,養殖場超過300平米的有6戶,是荔浦縣生豬養殖的主要產地之一。石膏屯秋冬季節旺季生豬最高存欄約為4000-4500頭,春夏淡季最低存欄數為2000-2500頭,一年可帶來幾百萬元的效益。
近年來,石膏屯在青山鎮黨委、政府的帶領和支持下,依托惠民政策,結合本地實際,按照“統一規劃、適度規模、分戶建設、分戶飼養、統一經營” 的經驗模式,組織有養豬意愿、有勞動力、有場地、有技術的40戶農戶規劃建立了生豬養殖示范區。
為解決生豬養殖技術和銷售問題,該村還成立了生豬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指導,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配送飼料、統一組織銷售。同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推行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循環模式,養豬產生的糞便用于做沼氣的原料,沼氣可燒水做飯,沼液、沼渣還能發酵作為有機肥種植苗木花卉和有機蔬菜,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保護山林生態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如今,村民們紛紛建起了漂亮的樓房,鼓起了錢袋子,生活幸福指數進一步提升,為建設生態鄉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莫仕能給豬建的“別墅”在莫仕能的帶領下,筆者走進這間特別的“別墅”,只見一樓是母豬和小豬崽房,二樓是商品豬房,排列整齊,分布有序,整個豬圈都沒有明顯臭味,沒有傳統豬圈蒼蠅蚊子到處亂飛的現象。莫仕能介紹,剛開始花錢給豬蓋新房時,不少村民都不理解,覺得干嘛要花大價錢給豬建“豪宅”呢?自己還住黃泥屋呢!他發現傳統養豬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生豬生長環境不好,排放堆積的豬糞污染大,臭氣熏天影響周圍鄰居;想擴大養豬規模,土地資源有限,該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琢磨了二、三年,人可以住樓房,豬是不是也能在樓房里養呢?
2006年9月,莫仕能根據節約、環保、科學養殖的理念修建了一棟占地150多平米二層水泥房,并在樓下地下室建起了2口10立方米的沼氣池。樓房內配置了產床、自動飲水等養殖設備。母豬采用限位欄飼養,都有自己單獨的套間,商品豬則是大圈散養;每天給豬兒沖洗兩次澡,清理豬舍,豬糞尿則直接排到沼氣池;夏天還有風扇降溫消暑,既保證溫度、又能有效殺菌、消毒,更有利于豬兒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