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直對玉米等糧食品種進行保護,在國家臨儲政策的支持下,其價格水漲船高。為了降低成本,國內許多玉米加工企業不得不進口低價玉米替代國產玉米。然而,由于國內玉米實行配額制,“按下葫蘆浮起瓢”,高粱、大麥等其他可以替代玉米卻無配額限制的農產品品種,受到企業追捧。
受追捧的洋高粱
“最近大家好像都在研究高粱。”河南一家大型農牧企業的原料采購員告訴筆者,他身邊好像一下子多了許多人在討論高粱問題,并且很關心高粱在飼料加工中替代玉米的比例。
這家企業集飼料加工、養豬生產、屠宰加工為一體,其集約化養豬規模號稱“亞洲第一”。
據了解,高粱在畜禽料中可以實現100%的替代玉米。由于運距過長,河南大部分飼料企業并未大量利用高粱替代玉米,而在我國沿海城市,許多飼料企業正在加大高粱的添加比例。
孟金輝是我國期貨從業人士,他最近剛剛完成華南地區的飼料養殖調研。據他介紹,在華南地區的飼料養殖企業中,進口能量飼料使用較為廣泛,主要是進口高粱、大麥和玉米。
在一家飼料產量約800萬噸的企業,其原料來源中,高粱約為200萬噸,進口大麥約75萬噸,進口玉米使用較少。
孟金輝撰文稱,該企業2014年進口能量飼料替代國產玉米約30%,2015年替代比例仍將繼續提高,目標達到50%左右。
“進口能量飼料與國產玉米價差每噸在300元~400元,而且毒素偏低。”孟金輝表示。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4月,進口高粱價格每噸在2170元左右,國產臨儲玉米成交價格每噸在2490元左右。
孟金輝表示,理論上,高粱在豬料中對玉米的替代也能達到100%。
不過,在調研過程中,分品種來看,豬料的替代比例高于禽料,部分區域中大豬料已全部換為高粱。
“由于現在養殖業不好過,所以在外銷飼料中的替代并不多。”孟金輝說,在一家做自用的大型飼料加工企業,飼料配方中完全不使用玉米。
國產高粱遭冷落
由于我國對高粱需求的強勁,國際高粱貿易日漸活躍。
美國農業部報告預測2015年/2016年度全球高粱進口可能達到840萬噸,到2024年/2025年度將小幅增至910萬噸。
中海通研究院分析師張玲撰文稱,2001年我國高粱進口量僅有0.1萬噸,至2012年以年均48.6%的增速平穩增長。2013年受國內高粱減產、價格偏高影響,當年實現進口量107.8萬噸,激增11.4倍,占世界高粱進口總量的比重由0.01%急速擴至17.6%。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2014年高粱進口量高達578萬噸,同比增幅435.77%,進口量占全球貿易總量的2/3以上。我國已經從一個小型的高粱進口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高粱進口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5年1月,我國高粱進口量73萬噸,環比上漲25.75%,同比上漲509.36%。
“拿不到玉米進口配額的飼料企業可以進口高粱,并且價格優勢明顯。”卓創資訊分析認為,進口高粱在南方地區更受歡迎。
美國農業部預測,過去兩年,中國高粱進口量大幅增長,未來10年,每年可能增長1.7%。
“上一市場年度是686萬噸,本市場年度的進口量應該在800萬噸左右。”孟金輝認為,由于國內釀酒行業遭遇寒流,未來高粱進口量的增加,主要用于滿足飼料加工行業的需求。
隨著國內高粱進口量的增加,國產高粱卻遭冷落。
卓創資訊分析認為,國產高粱頻頻受挫,2014年均價同比回落25.79%。
“2015年更是出師不利,下游需求不暢是主因,但進口高粱對國內市場沖擊是不容小覷。”張玲在文章中稱,高粱進口量激增在補充國內市場缺口的同時,或將存在國內高粱銷售困難、檢疫風險等問題。
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我國高粱產量由1990年的567.5萬噸降至2014年的270萬噸,年均降幅3.1%。不過,孟金輝并不擔心我國高粱進口量仍會大幅增加,“因為全球富裕的高粱已經被中國買光了。”“中國政府對于高粱進口雖無配額限制,但也可通過查處假高粱、控制進口許可證發放速度等方式,來控制高粱進口量。”孟金輝認為,中國調節高粱進口的手段仍有許多。
不容忽視的高庫存
在玉米價格偏高、養殖業恢復速度緩慢的情況下,有分析認為,玉米的替代品會表現得多元化。關于后期高粱是否會形成大量替代,關鍵是要關注玉米、小麥、高粱三者之間的價格變化。
高粱進口激增的問題背后,折射國內玉米產業面臨的困境。在臨儲政策的推動下,國內玉米連年豐收,國內庫存日益龐大。與此同時,國內玉米價格不斷上漲,遠遠超過國際市場價,導致國內加工企業紛紛轉向廉價的進口玉米。
(轉載自: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申明來源為中國畜牧獸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