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重新定義了很多行業,包括農業,向來嗅覺靈敏的上市公司們更是不甘落于人后,紛紛下手搶占互聯網+農業的高地。
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農業上市公司中,對于互聯網+的熱情也是冷熱不勻,目前來看,農藥、化肥、育種、飼料等農資企業熱情高漲,而種植、養殖、育林、捕撈等企業對于“觸網”的熱情則要淡一些。易觀國際分析師王小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解釋,行業目前出現的這種現象,是由產品本身和生產方式所決定的,農資產品能夠實現大規模生產及標準化產品,而相比之下,農產品則較難實現標準化,因此發展中會有時間的落差。
涉農電商紛紛提及服務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芭田股份、司爾特、大北農、等多家A股公司皆宣布在互聯網+領域進行布局。
這些公司切入互聯網+領域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芭田股份在去年10月發布公告稱,4000萬元購買自然人王瑜持有的金禾天成20%股權,而金禾天成是“一家專注于農業信息化應用解決方案研發、推廣與服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其核心研發團隊技術實力雄厚,在行業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具有深厚的資源和良好的客戶渠道。”
而司爾特則在去年12月份發布公告稱,自籌資金5000萬元在上海自貿區設立全資子公司上海司爾特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而設立這家子公司的目的,是為了為適應市場多元化發展格局,拓展公司的營銷渠道,創新業務模式,利用自身線下的品牌優勢、技術與服務優勢,將產品全方位覆蓋到銷售區域內廣大農村,依托公司測土配方施肥研究基地的大數據支撐,減少農村面源污染,使農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增產增收,穩步實施全渠道的電子商務拓展戰略,從而有效滿足日益發展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消費趨勢,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相較部分公司進入線上平臺的直接而簡單,更多的農資企業將自身的發展定位在了綜合服務商的平臺上。
早在幾年之前,大北農的財務報告上就出現了互聯網這一關鍵字,而自2014年以來,公司的轉型路徑已十分明顯。此前,大北農高層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也曾提及,公司未來將轉型為農業綜合服務商。
農資企業熱情高于產成品企業
梳理這些涉及互聯網+的農業公司可以發現,基本上是以農資企業為主,而在A股市場中,農業的一些細分行業例如育林、捕撈、養殖則鮮有大篇幅著墨互聯網+進行謀劃者。
易觀國際分析師王小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解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農資產品能夠實現大規模的量化生產,且產品的標準化做的比較成熟,而農產品的標準化上比較缺失。“目前的農業生產中,小農經濟依舊突出,大面積的種植是比較少的,很難改變傳統的銷售方式;而且,農產品本身的標準化上,也不如農資產品這樣完善。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產品本身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
既然如此,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產品的輸出豈不是要比農資產品的輸入慢很多?對此,王小星認為確是如此,“國家的互聯網+政策是希望通過這一新的技術盤活農村的經濟,這需要基礎的人才培養和當地政府的支持,包括農村種植養殖方式的變革。”
上市公司擁有資本平臺,相較其它企業,能更好地利用資本的杠桿平衡互聯網+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對此,王小星也提及,也有上市公司正在嘗試,將產品以品牌的形式打出來,但這需要“地方政府帶頭推動和農業生產模式的創新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