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養豬場再也聞不到臭味,再也不被村民們投訴,再也不會被強制拆遷,豬場老板們才可能會真正感受到這個職業的尊嚴。環保轉型:是難題,也是商機您有沒有注意到,環保已經成為每個中國人都在熱議的話題?3月最火的事件就是兩會以及柴靜和她自費百萬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就此答記者問時也說了句狠話:“今年的要害就是要嚴格執行新出臺的環境保護法,對違法違規生產排放的企業,不論是什么樣的企業,堅決依法追究,甚至要讓那些偷排偷放的企業承受付不起的代價……對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問責,瀆職失職的要依法追究,環保法的執行不是棉花棒,是殺手锏。”柴靜以一己之力,超越環保部,揭露霧霾的危害與原因,給大部分喜歡刷微信的中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環保課。可以預見,接下來,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被拋棄,各行各業將會執行更嚴格的環保標準,無數企業和機構將會承擔環保轉型帶來的壓力。
在環保轉型中,養豬行業首當其沖養殖業本就不太受地方政府喜歡,此次各地有了尚方寶劍與輿論后盾,整治起來就更加得心應手。例如,福建近期明文規定,畜禽污染防治將與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掛鉤,而江西也將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納入政績考核。中國的事情,一旦與政績掛鉤,那就搞大了養豬人如何客觀看待養殖業史無前例的環保壓力?我認為,哭和罵都無濟于事,該是脫離情緒化思維來琢磨環保這事了。其一,環保養豬是大勢所趨,避無可避。無論養豬人怎么哭訴自己的脆弱,如何痛罵政府的“殘忍”,都改變不了環保大棒橫掃養豬業的大勢;其二,目前的主流養豬模式是否存在污染?我們心知肚明。環保養豬確實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好事。大多數養殖場都在同樣的起跑線上,承擔壓力的是整個養殖行業,行業即將洗牌;其三,養殖場如何真正達標?完全靠自己摸索太艱難,除了盡量求助于政府,還必須與外面的環保類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同應對。目前,越來越多的設備公司以及飼料企業、動保企業都在介入畜禽排污與病死豬處理環節。它們有方案,有技術,也有產品,養殖企業需要做的,是選擇其中性價比最高的公司和產品,盡量以最少的成本,讓自己度過難關;其四,由于整改增加成本,在這輪環保危機中安全度過的養殖企業,一定是產能和效益比較高的企業。剩者為王,它們會享受到大浪淘沙的政策紅利。
一言以蔽之,從長遠來看,環保轉型給養殖業帶來一道巨大的難題,但也帶來無數商機。誰能真正無害化處理好養豬場的糞便與動物尸體,誰就能從這場環保轉型中獲利。假如有一天,養豬場再也聞不到臭味,再也不被村民們投訴,再也不會被強制拆遷,豬場老板們才可能會真正感受到這個職業的尊嚴。那時,也許有人可以驕傲地說:“我有一所豬場,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