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恒信畜牧專業合作社位于陽邑鄉石象村,成立于2007年12月。總經理張保平曾是一位經營食品生產的企業家,2007年,因食品市場不景氣,企業效益不佳,讓他萌生了轉行的想法。在考察市場之后,張保平覺得生豬養殖主要以現金交易為主,沒欠款,變現能力好,資金周轉更快,再加上當年生豬養殖市場行情較好、勞動力成本較低等因素,他開始涉足這一領域,成為一名規模化養殖場的實踐者。如今,恒信已發展為太谷縣目前規模最大的生豬養殖場。張保平也因此又多了一個身份—太谷縣養殖業協會會長。
6月1日,記者走進 “恒信”。張保平邊做“導游”,邊介紹說:“我們一直奉行的都是‘科技興場’的戰略。場里建有育肥車間、產房、保育室、定位欄、獸醫室、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我們嚴格按照工廠化養豬的工藝要求,在豬舍的建筑設計上結合太谷縣的氣候特征,采用了我國目前先進的豬舍建筑結構。”
“這么大的豬場,一旦發生疫情,會不會因難以控制,而導致更大的損失呢?”面對記者疑慮,張保平卻顯得胸有成竹:“恒信現在基本上可以避免豬瘟和高致病性藍耳病的發生,主要原因在于恒信每年都會投資50萬元用于疫病防控。規模化養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散戶經營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目前,恒信的生豬出欄率為每年2.2窩,國內的最高水平是每年2.4-2.6窩,而散戶經營年出欄率僅為1.5窩左右。”
張保平坦言,目前,受到國內經濟以及國家調控政策的影響,國內豬肉價格偏低、養殖戶資金周轉困難,就連購買像正大這樣信譽度較好的廠家的飼料都需要現金。銀行貸款也比較難。尤其是小的養殖戶資金獲取渠道少,養豬收益甚微。近兩年來,就連恒信這樣規模較大的養豬合作社都出現了連年虧損的情況,2014年恒信生豬養殖場就虧本將近200萬元。
面對近幾年的生豬市場的價格波動,張保平試行生豬均衡出欄的辦法,使每個月的出欄數量基本持平,這樣在市場走勢不好的情況下可能會有損失,但在市場形勢走俏的情況下又可以獲得收益,這樣一來可以達到損失的最小化。同時恒信養殖場也不斷降低成本,加強管理,盡量增加盈利。
在談到對未來生豬養殖有什么看法時,張保平提到,生豬養殖規模化還是大趨勢,未來的生豬市場會留下兩個群體,一個是家庭養殖群體,他們育有20—30頭生豬,夫妻倆就可照顧,這樣的群體沒有技術,勞務、環保處理等壓力,他的養殖成本相對較低,受市場波動的影響也相對較小,所以他們能在市場經濟的波動中生存下來。第二個是大型養殖場,他們有較大的規模,有相對雄厚的經濟實力,有完善的生產銷售渠道,有先進的生產技術,所以他們也能生存下去,而中小型的養殖戶在未來就很難生存下去,他們的規模不夠大,一般在200-300頭左右,經濟實力薄弱,技術成本、勞務成本及環保處理成本很難在生豬的盈利中得到補償,而且在市場波動中也不能承擔起損失,所以在未來中小型的養殖戶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