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一頭頭健壯的大豬,廣西武鳴縣兩江鎮兩培村村民陶俊顏笑著說,今年5月遭受生豬高熱病(即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襲擊,我家損失了70頭小豬。但在畜牧獸醫部門和飼料專家的幫助下,我不僅保住了剩下的生豬,而且下半年的出欄生豬將達1400頭,比上半年多300頭,今年養豬純收入達70萬元。像他一樣,今年不少廣西養豬戶走出了低谷,收入頗豐。
廣西是我國生豬養殖大省,豬肉產量居全國第八位,生豬產值約占全區畜牧業總產值70%。但長期以來,廣西生豬生產一直擺脫不了“弱、小、散”的產業約束。這些約束,讓廣西在防治高致病性豬藍耳病中遭受巨大損失。如今,廣西通過引進推廣生豬優良品種,引導龍頭企業建設養殖基地,建立健全綜合服務體系,落實各項生豬生產扶持政策,成功地將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帶來的危機轉變為生豬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廣西養豬業快速回暖。
引進推廣優良品種
前不久,廣西揚翔飼料集團從美國引進400多頭SPF原種豬,每頭種豬價值約3萬至5萬元。由于這些種豬具有質量優、抗病性強、瘦肉率高、出欄時間短等優點,很快受到養豬戶的青睞。
廣西水產畜牧獸醫部門調查發現,今年豬藍耳病帶來的生豬養殖危機讓養殖戶對良種良法從未如此迫切需求過,這為廣西生豬生產擺脫“弱、小、散”帶來了有利時機。在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推動下,廣西揚翔飼料集團、桂牧叮公司等先后從美國、加拿大等國引進了大批質量優、抗病性強、瘦肉率高的原種豬。同時廣西還在全國率先組織開展種豬場主要疫病控制與凈化工作,自治區財政安排專項經費,支持種豬場開展疫病監測,淘汰不健康種豬,讓種豬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如今,廣西種豬從依靠區外調進一舉扭轉為向區外輸出,生豬產業的結構性調整也取得了新突破。
3+1模式大幅降低風險
貴港市港北區根竹鄉江口村村民龐燕雄,聯合村里的3戶養豬戶加入到產業化養豬行列。如今,每批養肉豬200—300頭,去年共出欄肉豬532頭,獲利6萬多元,人均1萬多元。龐燕雄介紹說:“從示范戶的飼養管理人員到周邊的普通養豬戶,由于有了長期的技術培訓、指導,接產、仔豬保溫護理、防病防疫、補料技巧等養豬技術已普遍掌握,養豬示范戶盈利都在10%以上。”
這種“公司+基地+服務+規模養殖農戶”的模式,以種豬場和品改配送中心為基地,以項目戶為主體,公司與項目戶簽訂合同,建立起利益共同體發展生豬生產。公司引導項目戶建立標準養豬場,由種豬場供種,公司提供飼料并負責收購商品豬及產品銷售,農戶負責飼養。技術部門做好技術跟蹤服務,對每一個示范戶派出專門的咨詢專家和專職技術員上門巡回指導。這種模式大幅度降低了養豬戶的風險,如今,有20多萬農戶加入了“公司+農戶”的模式中,比上年增加了三成,預計明年將有30萬農戶加入。
綜合服務體系“護航”
陸川縣沙坡鎮北安村農戶莫福良,家里養5頭豬,不久前有兩頭厭食。正當他一籌莫展時,村獸醫田玉強、畜牧站站長寧春志鉆進他的豬舍,又是檢查又是打針。“多虧了村里的防治員,否則,村里的很多生豬都沒救了!”莫福良所說的防治員,是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疫情監測網絡最基層的一級。今年,廣西組織了1萬多名畜牧獸醫技術干部和1.65萬名村級防治員進村入戶,幫助廣大群眾防治豬藍耳病,有效降低了養殖戶的損失。
為減少養豬戶的“后顧之憂”,廣西除建立科技醫療服務體系外,還建立健全財政、金融、保險等服務體系。9月底,廣西近250萬頭能繁母豬補貼款已全部發放到養豬戶手中。廣西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還提供了15億多元信貸支持。能繁母豬保險制度于8月底啟動后,到9月底,已有277張保單簽訂,為11.93萬頭能繁母豬撐起了健康保護傘,目前,保險工作正在全區鋪開。生豬良種補貼、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扶持標準化規模養殖等各項扶持措施也在有序進行。
到第三季度末,廣西出欄肉豬2833.3萬頭,三季度比二季度末增長了45.6%,母豬存欄三季度末比8月底增長7.4%。
廣西是我國生豬養殖大省,豬肉產量居全國第八位,生豬產值約占全區畜牧業總產值70%。但長期以來,廣西生豬生產一直擺脫不了“弱、小、散”的產業約束。這些約束,讓廣西在防治高致病性豬藍耳病中遭受巨大損失。如今,廣西通過引進推廣生豬優良品種,引導龍頭企業建設養殖基地,建立健全綜合服務體系,落實各項生豬生產扶持政策,成功地將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帶來的危機轉變為生豬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廣西養豬業快速回暖。
引進推廣優良品種
前不久,廣西揚翔飼料集團從美國引進400多頭SPF原種豬,每頭種豬價值約3萬至5萬元。由于這些種豬具有質量優、抗病性強、瘦肉率高、出欄時間短等優點,很快受到養豬戶的青睞。
廣西水產畜牧獸醫部門調查發現,今年豬藍耳病帶來的生豬養殖危機讓養殖戶對良種良法從未如此迫切需求過,這為廣西生豬生產擺脫“弱、小、散”帶來了有利時機。在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推動下,廣西揚翔飼料集團、桂牧叮公司等先后從美國、加拿大等國引進了大批質量優、抗病性強、瘦肉率高的原種豬。同時廣西還在全國率先組織開展種豬場主要疫病控制與凈化工作,自治區財政安排專項經費,支持種豬場開展疫病監測,淘汰不健康種豬,讓種豬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如今,廣西種豬從依靠區外調進一舉扭轉為向區外輸出,生豬產業的結構性調整也取得了新突破。
3+1模式大幅降低風險
貴港市港北區根竹鄉江口村村民龐燕雄,聯合村里的3戶養豬戶加入到產業化養豬行列。如今,每批養肉豬200—300頭,去年共出欄肉豬532頭,獲利6萬多元,人均1萬多元。龐燕雄介紹說:“從示范戶的飼養管理人員到周邊的普通養豬戶,由于有了長期的技術培訓、指導,接產、仔豬保溫護理、防病防疫、補料技巧等養豬技術已普遍掌握,養豬示范戶盈利都在10%以上。”
這種“公司+基地+服務+規模養殖農戶”的模式,以種豬場和品改配送中心為基地,以項目戶為主體,公司與項目戶簽訂合同,建立起利益共同體發展生豬生產。公司引導項目戶建立標準養豬場,由種豬場供種,公司提供飼料并負責收購商品豬及產品銷售,農戶負責飼養。技術部門做好技術跟蹤服務,對每一個示范戶派出專門的咨詢專家和專職技術員上門巡回指導。這種模式大幅度降低了養豬戶的風險,如今,有20多萬農戶加入了“公司+農戶”的模式中,比上年增加了三成,預計明年將有30萬農戶加入。
綜合服務體系“護航”
陸川縣沙坡鎮北安村農戶莫福良,家里養5頭豬,不久前有兩頭厭食。正當他一籌莫展時,村獸醫田玉強、畜牧站站長寧春志鉆進他的豬舍,又是檢查又是打針。“多虧了村里的防治員,否則,村里的很多生豬都沒救了!”莫福良所說的防治員,是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疫情監測網絡最基層的一級。今年,廣西組織了1萬多名畜牧獸醫技術干部和1.65萬名村級防治員進村入戶,幫助廣大群眾防治豬藍耳病,有效降低了養殖戶的損失。
為減少養豬戶的“后顧之憂”,廣西除建立科技醫療服務體系外,還建立健全財政、金融、保險等服務體系。9月底,廣西近250萬頭能繁母豬補貼款已全部發放到養豬戶手中。廣西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還提供了15億多元信貸支持。能繁母豬保險制度于8月底啟動后,到9月底,已有277張保單簽訂,為11.93萬頭能繁母豬撐起了健康保護傘,目前,保險工作正在全區鋪開。生豬良種補貼、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扶持標準化規模養殖等各項扶持措施也在有序進行。
到第三季度末,廣西出欄肉豬2833.3萬頭,三季度比二季度末增長了45.6%,母豬存欄三季度末比8月底增長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