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豬價觸底反彈,4月有望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生豬批發價7.6元/斤,5月漲價勢不可擋”;“7、8月份豬價可能會破8奔9,攔也攔不住。”……自今年3月以來,在突破了十余個月的豬市低迷和虧損后,養豬業的關鍵詞由“跌跌不休”喜轉“看漲”。隨著全國各地豬價漲聲一片,也意味著這一輪豬周期接近尾聲。
隨著豬價持續上漲,養豬主體有望走出連續虧損的泥潭。然而,“豬周期常有,虧損則不能常有”——如何理性而有效地認識和應對豬周期,尋找合適的對沖方式,是所有養豬主體的當務之急。
所謂豬周期,即生豬價格受疫情、供求關系及國家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呈現出具有一定周期性的經濟現象,通常按照“豬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豬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豬價下跌”的軌跡循環。
“受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提高、散戶退出加快、養殖結構的政策性導向、信息化程度、養殖主體資金實力提高及外部資本進駐等多重因素影響,豬周期格局正發生著本質變化。”農信互聯行情寶分析師夏晨豐表示,“目前,行業內已逐步形成共識——大周期的時代已經結束,從三四年一輪的大周期正逐步過渡到年內小周期波動。”同時,豬產業也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微利時代,暴漲暴跌將不復存在,豬價將開啟理性走勢元年。
隨著規模化養豬進程的加快,豬產業重新整合洗牌,小散戶逐步退出,規模化養殖場占比增多,豬周期的價格波動會逐步緩和。但就豬周期本身來說,夏晨豐分析:“目前我國的豬產業發展相當于美國上世紀70年代左右的規模,即便2010年美國的豬存欄量在5000頭以上的豬場占比就已逾60%,仍不能完全擺脫豬周期。但是他們依靠現有的豬肉期貨、飼料原料期貨等相對完善的對沖平臺,能夠很好地緩沖風險。參考歐美的數據,再結合我國豬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衍生于供需雙方都追逐利潤最大化的經濟行為中的豬周期,也還是會客觀存在。因此,養豬主體要想規避豬周期,就應該逐步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對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