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肉牛養殖大省,是農業部規劃的中原肉牛優勢區,且飼草、飼料資源豐富,發展肉牛業具有優越的條件和廣闊的前景。
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安徽農大教授章孝榮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安徽養牛業名聞全國。1995年,黃牛養殖量達到最高峰,為800多萬頭。2000年以來,該省養牛數量迅速下降。2011年,全省肉牛存欄123萬頭,出欄120萬頭,牛肉產量17萬噸。“這幾年雖然新建了一些規模養牛場,但肉牛存欄量仍未恢復到上世紀末的水平。”章孝榮說,由于母牛失去役用價值,每年還需要投入3000元的飼養費,3年只能產2頭犢牛,比較效益低。因此,養殖戶普遍不愿養母牛,導致母牛數量連年大幅減少。母牛數量銳減,導致犢牛、架子牛供應嚴重短缺,出現全省性的“?;?rdquo;。
談及安徽省肉牛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章孝榮認為主要有四點:一是缺乏專門化優質肉牛品種,造成生產效率低、牛肉質量差、產品缺乏競爭力;二是能繁母牛嚴重不足,導致牛源短缺;三是生產管理水平較低,飼養管理粗放;四是飼料生產落后,特別是農作物秸稈等利用率低。
該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成立五年來,最大的成績是發現了“皖東牛”,并順利通過農業部審定,使該省又多了一個優質肉牛品種。目前該省地方肉牛品種主要有皖南黃牛、大別山黃牛、皖東牛。此外,從日本引進和牛90多頭,目前存欄量占到全國和牛存欄量的九成。
“國內生產的牛肉要以中等價格為主,每斤40元~每斤100元的牛肉,將是我們發展的重點。”章孝榮說,現在最好的牛肉是國外的,最差的牛肉也是國外的,國內牛肉必須要占領中等消費群體。未來該省肉牛養殖要拉長產業鏈,在市場細分、拓寬銷路上下功夫,特別是要注重利用電商平臺,為優質牛肉找到穩定的消費群體。 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