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1、豬肉是“剛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畜產品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畜牧業在農業的比重超過半壁江山。而豬肉是我國居民的主要肉食種類,占肉類總消費量的比重長期保持在60%以上,養豬業在我國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豬肉是生活必需品(剛需),成為了當今影響我國CPI指數的最重要因子。
2、養豬產業近來有點煩
“不賺錢、品質不高、環保壓力大”是當今養豬業的基本現狀,少數微利或多數虧是養豬業的“新常態”。不賺錢是最大的煩,不賺錢的后果進一步影響對品質和環保的投入,造成惡性循環。
首先是成本在不斷攀升。勞動力、飼料原料等在漲,而銷售價格在降。同時,市場開放后畜牧業發達國家相對廉價進口豬肉的到岸價都比我們保本點還低,市場受到沖擊是必然。技不如人時一味的抱怨無用,市場開放勢在必行,從長遠看,這對資源消費大國的我們更為有利。其次是環保壓力在增大。公眾對控制養殖污染保護環境的意識和標準越來越高,而解決環保則必須有投入。第三,消費者對品質,特別是安全性的要求在提高。互聯網信息技術帶來的信息傳遞扁平化強化了消費者對產品安全的敏感性,任何有關畜產品安全的“風吹草動”可以迅速傳播,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態度和行為,常常給整個養殖行業帶來巨大影響,前兩年一些地方零星散發的禽流感給全國養雞業帶來了幾乎毀滅的影響就是一例。
3、豬還得養下去
面對養豬業效益不好,同時又帶來較嚴重的污染,一些地方主張限制、退出養豬業,但可能將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養豬業的上游產業連著種植、飼料、獸藥;下游連著屠宰、食品加工、餐飲等行業,沒有養豬業,不少相關產業人員將失去工作機會。同時污染轉移也不值得提倡,《論語》上就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大的麻煩還在于“豬肉是剛需”,沒肉吃的事更大,所以, 豬還得需要養下去。
二、何以解憂:唯有創新
創新是解決養豬業困境的唯一出路。提高效益重要的途徑一個是更低成本,一個是更優質帶來的更高賣價,而前者是根本,后者是方向。
1、更低的成本
飼料、種豬、仔豬構成了豬肉的主要成本,同時也是目前養豬業的剛性成本,這方面的突破將具有顛覆性的意義。
1) 飼料:目前國內單位活豬重的均約13-14元/公斤,全程料餌系數約2.8-3.0,采用飼料表面改性技術,目前全程料餌系數已達到了2.2-2.3,顯著降低了飼料成本,降低飼料成本20%,這樣在目前的保本點下仍然有利潤空間。
2) 種豬與仔豬:斷奶日齡是影響母豬商品豬貢獻率的一個關鍵參數,目前國內規模化豬場仔豬斷奶平均日齡約為21天,通過科技創新目前可以在10-12日齡安全斷奶,可以為母豬每年多產3-5頭仔豬創造條件,平均到每頭商品豬上,可以節省成本45-70元。
2、休藥飼養有商機
在對飼料技術進行改進后,可以使飼料料餌系數在100公斤后依然在2.5以下,這樣, 就能將豬養殖到了140-150公斤,無形中提高了單頭仔豬的利用效率,攤薄了仔豬和種豬成本。同時,出欄前至少一個月單獨“零藥”飼養,利用生物體自凈,去除前期的抗生素、藥物等殘留,從而提高豬肉安全性。青飼料對豬肉品質影響極大,利用陽光大棚立體培養麥苗、玉米苗、黃豆苗、綠豆苗等可以有效解決青飼料的均衡供給,從而保障豬肉的品質。每頭豬可以多賣50-100元,分攤在每斤豬肉上不多于1.0元人民,市場容易接受。
3、生態循環創造新利潤點
生態循環是將養豬業“吃干榨盡”的商機,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養豬場整體效益。
(1)就地種養循環:關鍵是將經發酵處理后可以直接使用的糞尿也通過管道輸送到田間地頭,能夠就地方便供使用,具體種植品種包括果、糧、草、林、煙、茶、花等均可,一定考慮節省勞動力,可以規模化,效益好,也可以與土壤改良,荒山治理等綜合考慮。
(2)大棚種養立體循環:肥育期的豬用3-4畝大的陽光棚散開飼養,每棚每次養殖約1200-1500頭豬,地面用生物墊床,能夠實現機械化翻犁,節省勞動力,又能定期產生出優質有機肥,每棚每年有機肥的產值可達200萬元。可以增加豬的運動,有利于品質改善,在大棚的上層空間,可以種植藤蔓類水果、蔬菜等,既能改善小氣候,利用豬群呼出的二氧化碳。這樣整個大棚的上、中、底層均能夠產生收益。
(3)蚯蚓水植復合濕地:當今漏縫式水泡糞規模化豬場越來越多,水泡糞處理比較麻煩,通過特殊設計的蚯蚓水植復合濕地可以處理大量水泡糞,經處理后的水可以沖洗圈舍、綠化、水產養殖。也能夠產生出理想的經濟效益。
三、開發微生物資源
那么,再進一步的降低成本,又解決生態問題的可能性在哪里呢?
大千世界,生命萬物生生不息,豐富多彩,充滿勃勃生機,原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循環鏈,物質得以循環轉化。生物循環是最基礎的循環之一,其中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是轉化還原者。對于養豬業,微生物資源在以下方面具有巨大開發利用潛能。
1、微生物飼料資源開發
當今的眾多飼料原料(如氨基酸、維生素、酶制劑、單細胞蛋白等)均來自微生物發酵;微生物也可以在飼料原料脫毒(如棉粕、菜粕、有毒牧草等)、轉化(有機微量元素、秸稈等)、貯存(青貯、黃貯)、增效(乳酶生、酵母等)方面亦有不可替代巨大潛能。
2、疫病控制
微生物源動物保健品眾多,值得關注的是一些有益微生物制劑在提高畜禽抗病能力、控制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替代化學藥物等方面潛力巨大,正在越來越引起關注。應用微生態產品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特別是減少腹瀉等疾病發生。生病后消化功能下降,消化能力下降,有機物排除增多。疾病是影響養殖效益的最不可控因素,提高抗病能力始終是生態養殖的重要環節。
3、污染控制
開展養殖生態治理,實現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微生物技術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治理污染。而養殖治理的必須從整體出發,進行系統治理。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有機氮、有機磷,是產生不良臭氣的根源,也是影響沖洗廢水量的關鍵,因而是治理的關鍵環節。源頭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劑,可以降低糞尿中的有機物含量,能快速降解豬舍內帶來異味和危害的硫化氫、氨氣、氨氮等氣體,消除腐臭味道,同時具有抑制病菌、降低疾病傳播風險,清新空氣的功效,快速有效的改善養殖區環境。有益微生物的大量使用,可以控制豬糞便中的水分,達到不黏、不臭,有利于糞便干清。
4、微生物快速轉化豬糞
運用微生物技術對豬糞便生物無害化處理,可以生產制成有機肥、食用菌培養基、沼氣,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微生物處理養殖廢水技術已經廣泛使用,使養殖廢水達標排放、循環使用以及水產養殖。
5、提高豬肉安全性和品質
微生物技術的綜合應用,可以大大減少抗生素等添加劑的使用,提高產品安全性;提高產品品質,可以產出色、香、味具佳,膽固醇含量低的豬肉。提高經濟效益,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
四、專業服務需要新機制
通過與規模化養豬產業戶合作,成立專業的養豬技術服務企業,派駐技術人員進入進駐規模化豬場進行技術服務,采用類似飯館中“后廚承包模式”,為養豬場降成本,增效益,讓利于豬場,實現利用現有資源整合,快速實現規模化量產。
五、科技效益保險:助養豬技術推廣進入新境界
科技當然是養豬業的第一生產力。要養好豬,解決當今整個行業面臨的“效益、品質、環保”三方面壓力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發揮科技人員的知識優勢和技術優勢是發展養豬業的重要保障,同時科技人員也必須對技術效益及產生的風險負責。將科技收益保險引進養豬業有利于加快相關技術的迅速推廣應用,也利于科技企業快速成長。因為說服千萬個養殖場采用某項科學技術是一個巨大艱難的工程,而用科技產生出的效果說服一家保險公司則相對容易。科技效益保險也為保險業創新保險新品種帶來機遇,巨大市場潛力無限。前述降低養豬剛性成本的技術,如果有保險的介入,讓養豬場“包賺不賠”,同時也可以對豬肉進行“無藥殘”保險,讓消費者真正放心,有利于形成安全優質豬肉品牌,反過來促進項目的推廣應用。
六、小結
養豬產業近年來確因各種原因導致了少數微利,大部分虧損的狀況,面臨“效益、品質、環保”的壓力,不少中小養豬企業難以為繼。但通過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可以大幅度降低養殖成本,通過強化生物循環,將產業鏈榨干吃盡,提高產品品質,可以創造更多新的利潤點,養豬產業一定能夠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