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死豬漂流事件發生以后,我國養豬業的形象受到嚴重破壞,病死豬問題的難以處理漸漸浮出水面。從此以后,各級政府和有關科研院所、公司機構傾巢出動,涉及病死豬處理的政策(如保險、補貼)接二連三出臺,涉及病死豬處理的現場會、經驗交流會層出不窮,各種媒體連篇累牘報道各地病死豬處理的“寶貴”經驗。
表面上看,這些活動的出現顯示了有關部門對病死豬處理問題的所謂“高度重視”,但靜下心來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企業在新建豬場的同時就要建一個病死豬處理廠,這就如同孩子還沒有出生就給它準備一個像樣的墳墓;恰似把養豬企業看成了醫院,建造醫院的同時就建一個存放尸體的太平間,寓意何其險惡!這樣的做法是一種對新生命的詛咒。
病死豬處理的方法不外乎化制、焚燒、深埋和發酵,等等。但無論是焚燒“升天”也好,還是“入土為安”也好,都是迫不得已的辦法,沒有任何一家養豬企業津津樂道他們有著良好的病死豬處理經驗。
中國文化是一種講究“祝由”的文化,但是其深層次意義的挖掘卻是何等重要。企業在新建豬場時要考慮什么?考慮“生”的來臨?還是考慮“死”的結局?“生”與“死”孰輕孰重?所以,重視養豬場的“生”,輕描淡寫養豬場的“死”,其根本就是對生命的尊重。養豬場在制定生產計劃時就規定了允許5%的死亡率的做法實質上是對生命的漠視,是一種不祥之兆。
養豬行業要研究如何讓豬“生得更有尊嚴”,而不是如何讓豬“死得更加體面”。我國的院士也好,教授和專家也罷,要把科研經費和科研內容更多地轉移到如何讓豬不死和少死的課題上,而不是去研究如何高效處理病死豬;養豬企業內的技術人員也要多花氣力探討如何少死豬,如何不死豬,提高養豬效率;公司機構更應該提供更好的飼料、更好的生物制品(疫苗、微生態制劑、抗體等)、更好的養豬設備和建筑結構;檢測部門要采用好的檢測和監測手段未雨綢繆地預測、預報豬群的健康狀況,以期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
總的來說,增加我國養豬業“生”的希望所涉及的措施如下:
1、營養的平衡
我國養豬業的飼料配方技術基本上是處于一種“盲人摸象”的狀態,其飼料評價仍然照抄照搬西方模式,而從不考慮我國南北方的差異和氣候狀態的改變,無論是東西南北,還是春夏秋冬,都是一種飼料模式用到底,忽視了能量和蛋白的動態平衡。
2014年以前,我國養豬業的豬群基本上是處于營養過剩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藍耳病等免疫抑制問題愈演愈烈,各種呼吸道問題越來越棘手。2010年后,多種毒株來源的藍耳苗的上市并沒有改變我國豬群的免疫抑制狀態。
2014年以后,我國養豬業的豬群營養狀態已經發生了從“富營養”到“負營養”的改變,該狀態若繼續發展下去,豬群發生大規模“瘟疫”的情況就將不可避免,行業必須對此給予重視。
2、代謝的順暢
新陳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代謝的順暢就意味著生命的健康,其主要包括代謝的速率和代謝產物的排泄。
高蛋白的攝取往往增加機體的代謝負擔,代謝產物不能完全排出體外,機體內不良代謝產物的蓄積越來越嚴重,毒素蓄積指數越來越高,免疫抑制隨之發生,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飼料營養添加劑、中草藥添加劑、脫霉劑、抗生素等的不合理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代謝通路的順暢。
代謝的速率決定了豬群的發育水平。代謝速率低下,豬群就會發育不良;提高代謝速率就能夠提高豬群的生長速度。但高速率的代謝也同時降低了機體對不良環境的抗御能力,所以,如何平衡機體的代謝速率也是一種藝術。
我國的飼料行業只是僅僅依靠豬群某個階段的生長速度來衡量飼料的優劣,片面強調飼料報酬和日增重恰恰就是盲目追求高代謝速率的體現,飼料添加劑中礦物質的用量有過之而無不及。
3、免疫功能的完善
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主要取決了兩個方面:降低免疫抑制和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
機體產生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過高的機體代謝速率、陰性病原(豬瘟、藍耳、流感)的感染以及陰性疫苗的接種,飼料中相對過剩的蛋白水平。
機體產生過敏狀態的因素也很多,主要包括:過低的機體代謝速率、飼料中相對過剩的能量水平、陽性病原(偽狂犬、口蹄疫、環狀病毒、鏈球菌、巴氏桿菌、胸膜肺炎、豬副嗜血桿菌)的感染以及陽性疫苗的接種。
完善機體免疫功能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豬群的健康度(OH),只有健康的豬群才能組成健康的養豬行業。
總之,集中力量研究、分析我國養豬業存在問題的本質比單純地大量建設病死豬處理廠要重要得多。否則,過度宣揚病死豬處理技巧的做法就是本末倒置。在養豬行業中,要多點提倡“生的偉大”,少點歌頌“死的光榮”。
作者:樊福好
文章來源:農業部種豬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