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新型建材蓋成的“宿舍”,享受著地暖,吃的三餐是搭配的“營養套餐”。如果來到距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40公里的民樂村,你一定會為眼前這座生態環保養豬場而感嘆:這豬養的,真有水平!
民樂村新型國源養殖專業合作社,顛覆了人們對傳統豬圈的印象。在印象中,豬在自己的糞便里打滾,鼻子和嘴角滴著臟水,惡臭幾十米開外就能聞得到……
而走進這個生態環保養豬場,真的嗅不到、尋覓不到一點味道和一絲痕跡,取而代之的是豬舍內生長著蔬菜和果樹,圈養于此的家豬和馴養的野豬悠然自在地成長在這個“世外桃源”之中。隨養殖場場主陳國源看豬舍,小豬以為是飼養員前來喂食,跑到人的面前,相對干凈的身體、清潔的口鼻惹得你想伸手撫摸幾下。
“我們的養豬場,不僅做到了生態環保,還有循環利用的功能。”陳國源說。國源養殖專業合作社旗下的養殖場,采用了環保和再利用的發酵床養豬技術,避免和減輕了在養殖過程中豬的排泄物、飼料剩余料對周圍環境污染。其中,豬“鋪床”是這一技術的關鍵環節。飼養員利用木質鋸末摻入少量麥田秸稈鋪設在豬舍內,鋸末吸收了豬的尿液,秸稈在打掃豬的糞便時起到了糞便和地面的分離作用,豬在室內的排泄物不用再用水直接沖洗,用掃帚清掃即可打掃干凈,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水對環境的污染,而清理出來的墊腳料則可通過處理用來制作有機肥出售。整個養殖過程實現了循環利用,做到了無污染、無污水排放。
張寶平是養殖場的獸醫,在他眼里,這里的一切都是可以再利用的“寶”。這里豬吃的是用自己的有機糞種植出來的蔬菜、苜蓿草和部分購置的玉米,不存在任何添加劑,是真正的綠色產品。
張寶平在這里工作了兩年,見證了養豬場實現“大循環”環保養殖帶來的變化。據他介紹,目前國源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生豬存欄有600多頭,年底規模能達到數千頭,豬長至200多斤后出欄,肉不僅供應德令哈當地市場,還遠銷西寧、敦煌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