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漲價超預期,養豬業一時成焦點。
8月17日,湖南省養豬協會在安仁召開現場會。天心種業、佳和農牧、鑫廣安等省內養豬龍頭企業到會,參觀廣東溫氏集團在安仁的養豬基地,交流生豬生產經驗,探討產業做大做強的路徑。
“眼下豬價高,掩蓋了產業發展中的問題。”省養豬協會會長劉艷書稱,“豬周期”現象,說明我省養豬業的水平還較低。他請大家思考:以信息化為特征,“工業4.0”時代正在到來。湖南的“養豬4.0”,又在哪里?
養豬要養“健康豬”
盡管豬價已每公斤高達18元,業界依然認為,此輪豬價是深度虧損后的恢復性、補償性上漲,利大于弊。
事實上,養豬的高利潤,已吸引大量場外資本、散養戶進入,只會加劇下一輪的“豬周期”。
去年,豬價最低點每公斤10.8元,出欄一頭豬虧損320元。今年8月上旬,豬價最高達每公斤18.6元,每頭豬盈利460元。
一年間,一頭豬的差價高達780元。豬價巨幅波動,原因在于生豬養殖的盲目性。
“從產業角度看,‘風口上的豬’和‘地板上的豬’, 都不利于健康發展。”省畜牧水產局局長袁延文稱,豬價大起大落,暴露出養豬產業對市場風險防范能力弱;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其出欄生豬只占總數的四成;以中小規模養殖為主的生豬產業,決定了其天然的抗風險能力差。
對比國外,差距尤其明顯。世界頭號豬肉出口國——美國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占到95%,且與大型屠宰場簽約,縱向一體化發展;丹麥采取“屠宰合作社+養殖企業”模式,養豬訂單生產達到90%。因此,美國、丹麥的養豬企業能夠按需生產,豬糧比價總能保持在6:1至7:1區間,豬場合理盈利,產業穩步發展。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了我們后發趕超的機遇。”袁延文稱,邁向“養豬4.0”,我們可以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建立一個相對完備的數據庫系統,對全國生豬生產和豬肉需求進行研究、分析、判斷,當生豬生產失衡和豬價過高過低時,能及時預警,幫助養豬戶規避風險,從而養出“健康豬”。
養豬要讓豬舒服
一輪又一輪“豬周期”,一場又一場淘汰賽。在競爭中,佳和農牧、鑫廣安等省內大型豬場崛起,率先探路“養豬4.0”。
8月16日,記者在長沙縣干杉鎮的佳和農牧公司基地看到,基地占地1000多畝,豬舍掩映綠林中,空氣中只聞花草香。
公司總經理劉博眾告訴記者,現代化的豬場,就要“豬性化”:以最大滿足豬的舒適為標準。
這里的豬舍,都安裝了特殊“空調”,負壓通風加水簾,夏天溫度控制在28℃;冬天有地暖,溫度控制在20℃以上。
豬的糞尿通過“虹吸”式自動處理設備,干濕分離發酵;沼液通過滴灌設備,為苗木、果蔬、飼草施肥,豬場空氣清新。
這里的“新丹系”母豬欄舍,還裝有智能化母豬群養系統。當母豬輪流進食時,飼喂器會掃描耳標“刷卡就餐”。而電腦終端會從耳標讀出這頭母豬屬于懷孕前期、中期還是后期,對每頭母豬區別飼喂。
佳和牧業已在7個省(區)興建了大型養豬基地,今年可出欄生豬90萬頭。劉博眾介紹,“佳和”出欄一頭豬,飼養周期縮短一周以上,節約飼料15至25公斤。
參照歐美豬場“種養平衡”的理念,佳和牧業推出“公司+家庭農場+生態小農莊”模式。在長沙縣、汨羅市,公司已帶動80多個規模養豬戶,探索綠色生態養豬。公司指導農民承包50畝以上的山地,建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豬場,按“豬—沼—林(草、菜)”的模式,實現種養平衡。
豬場變成美麗農場,佳和牧業旗下的養豬戶,戶均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
養豬要靠“豬專家”
鑫廣安農牧公司,湖南頂尖養豬企業之一。公司在長沙縣路口鎮的原種豬場,交給18個員工打理。
這是一個年出欄4萬頭豬的核心原種豬場。豬場負責人李建軍介紹,18個員工中,三分之二為90后大學生。
照看兩棟豬舍,管理1000頭肥豬,90后大學生劉林依然覺得輕松:“8小時上班制,只需干5個小時的活。”他告訴記者,投料、糞污處理都是自動化生產線,容易操作。
每次豬進食,劉林都要觀察豬群,做好記錄,分析料肉比。空余時間,他還要學習“充電”。
“豬喂得好,在公司才能出人頭地。”劉林說,雖然養豬的體力活越來越少,但防疫、品改、動物營養,需要懂的知識卻越來越多。
一家一戶養豬,有沒有文化都可以。現代化的豬場,投入上千萬元,沒有專業技術,就沒有入場工作的資格,也養不好豬。
在歐美發達國家,一個年出欄上萬頭的豬場,只需3至5個人打理。隨著人工成本上漲,國內大型豬場也加快了自動化改擴建進程。
邁向“養豬4.0”,將大大減少對人的依賴。省養豬協會會長劉艷書說,機器能干的活,盡量不用人干。
眼下,養豬企業最頭痛的還是人才問題。不少規模豬場的負責人反映,他們多次到湖南農業大學招聘管理人員,常常空手而歸。
湖南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彭英林說,省里要出臺措施,支持生豬主產縣(市區)、大型養豬企業采取訂單式定向培訓,培養急需的專業人才,促進養豬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