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平,一年虧,一年賺了補三年。”對于產業化程度并不高的我市,養殖戶往往在“豬周期”里面“身負重傷”。
據了解,2003年以來,國內生豬和豬肉價格經歷了三輪明顯的價格波動,平均周期長度為30個月左右,峰值分別在2004年9月、2008年1月和2011年8月。最近一次的低潮期在2013年開始,然而很多養殖戶原本預期在2014年年底會到來的豬漲價,并沒有如期而至。
我市業內人士認為,“豬周期”目前很難完全破除,減少虧損要從多方面著手。
適度規模化養殖
可以增強抗風險能力
從各規模養殖場的出欄量看來,大型豬場對市場的控制能力明顯更有成效。2011年-2013年,我市大型養殖場的出欄量三年持續增長,由25.4萬頭增加到31.9萬頭,在2014年虧損年出欄量則扭頭直下,下調至30.2萬頭,出欄量所占比例也持續下調,從2011年的63.7%下調至2014年的45.4%,降低了18.3個百分點,調欄幅度明顯。
“不管價格高低,都以相同的出欄量去供應市場。以自繁自養的模式,靈活調整豬仔和肉豬的出欄數量。”寶興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志鵬表示,雖然大型養殖場在行情低潮所受虧損壓力更大,但由于大型豬場的出欄數的控制能力及資金承受能力更強,因此他們在“豬周期”面前顯得比較淡定。
抱團發展交流市場信息
引導合理養殖
在前兩年開始的豬價低潮期,能夠盡量躲避風險的養殖戶依靠的仍然是經驗判斷,建立信息分析預測平臺顯得尤其重要。
今年這種供需的不平衡最初是從南方市場開始的。隨后北方豬肉資源南下,南方市場價格因為補欄及北方供應而漸漸回穩。
梅縣區生豬養殖協會會長林少歆說:“去年年中我們緊密關注大型銷售公司的信息,擴大可靠的信息源,及時作出市場判斷,然后通過協會加強信息的傳達和交流。”林少歆說,去年年中根據他們對市場的分析判斷,今年上半年豬價會上漲,協會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鼓勵會員做好增欄準備。不少養殖戶在去年末開始增欄,目前已經獲得不錯的收益。記者在林少歆的“梅縣養豬圈”的微信群里看到,養殖戶對市場信息有非常頻繁的交流。
延伸產業鏈方便資金
周轉和調整養殖計劃
“2014年,生豬的存欄量控制到以往的一半,在低潮期大量淘汰母豬,一方面減少虧損,另一方面為下一輪漲價期做好準備。”梅縣區的養殖戶古寶志這樣總結自己的經驗。除了養殖之外,古寶志還涉足批發、屠宰、零售等環節。他表示,因為自己有完整的產業鏈,上下游信息掌握及時,能夠迅速調整計劃。“生豬供應數量少了,我們就開始提高價格收購,看到養殖戶大量減欄的時候,就可以伺機做好增欄準備。”
此外,形成產業鏈也有利于資金周轉。據了解,與養殖相比,生豬的銷售和批發等中間商利潤更加穩定,在生豬每頭虧損300元的時候,零售生豬仍能保持一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