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野豬、野雞、鷓鴣、肉食犬等特種養殖品種紛紛走進我國農村,給農民帶來不少“實惠”。但是,面對日益熱鬧的特種養殖業,我們也應該去冷靜思考。
特種養殖業市場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只能是常規養殖業的補充,在整個畜牧業中,特種養殖處于相對次要的位置。但農民普遍存在的一個誤區,即特種養殖是迅速發家致富的一條捷徑,加上一些媒體的過分炒作,致富心切的農民很容易“誤入歧途”。一個新品種往往一哄而上,盲目引進,忽略專業知識、技術的及時補充,還有不少養殖戶采用近親雜交的方式擴大規模,造成品種退化。因為信息閉塞,市場預測無法實現,技術不到位,風險往往很大,有時候還不如大量養雞鴨來錢快。
另一方面,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化,特種養殖業會越來越有“錢途”。作為農民增收的一條渠道,發展特種養殖業,除了謹慎以外,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業內人士提出的建議是:搞特種養殖必須先看準市場。“新、奇、特”本來是特種養殖的三大優勢,但自從2003年非典的突如其來,特種養殖市場波動顯而易見,“新、奇、特”反倒成了絆腳石,消費者對野生動物的“反胃”現象使市場需求大大“縮水”。此時更需要農民有市場風險意識,適當擴大或縮小養殖規模,或者改變養殖品種,準確把握住市場“脈搏”。
采用科學的養殖技術是推進特種養殖發展的動力和效益的保證。如何選擇優良品種,飼料配比,疫病防治,配種繁殖等都離不開技術的應用,也是進行特種養殖必備的條件,因為飼養過程中的技術含量最終會在市場價格上得以體現。
發展特種養殖一直是被看好的一項富民工程,如何規避風險、繞開“礁石”是農民特別需要注意的關鍵。針對特種養殖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對于發展特種養殖這一行業,政府今后一定要加大協調力度,爭取讓整個行業聯合起來,組建行業協會,引導養殖戶走產、加、銷一體化之路,這樣才能使這一行業更加健康持久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