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首《詠鵝》,表達了唐代詩人駱賓王對鵝的喜愛之情,也寫出了舒城縣城關鎮鐘莊村民組鐘玉學的養鵝心聲,他雖然不是詩人,可是鵝卻是他非常喜歡的“朋友”。
今年67歲的鐘玉學和老伴有一個女兒,到了婚配年齡后,女兒嫁到了外地,現在已經有了兩個孩子,家庭生活狀況也不是很好。為了不給女兒增加負擔,老鐘決定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和老伴。“當時就想著要擺脫家庭的貧困現狀,雖然低保和養老金每月也能拿到245元,但是我老伴精神不好,需要常年吃藥,每年大概三、四千元的醫藥費,錢不夠用。所以我就想著,能不能做點什么事情”。老鐘告訴記者。
說干就干,2014年春天,老鐘進了100多只鵝苗,開始了他的養鵝生活。萬事開頭難,老鐘從來沒有養過鵝,也沒有技術。一開始養鵝的時候,鵝寶寶們總是生病。無奈之下,老鐘想起了向身邊的老養鵝戶們討教。在他們的幫助下,老鐘總算是找到了養鵝的竅門。日復一日,隨著天氣轉暖,草地茂盛,這些黃仔鵝也逐漸變成了白色。鵝生長很快,它們的食量也陡增,到野外放養,攫取天然食品,成為鐘玉學必修的“功課”。老鐘說,在青草旺盛的春夏季節,這些草鵝幾乎不需要另外喂養,尤其是臨近一天的黃昏時,似乎猜懂主人心思的鵝仔們,在田地里把青草吃得飽飽的,一直填到頭部,脖子像兩根粗繩交叉擰在一起,此時也是鐘老最開心的一刻。
老鐘說,鵝的生長期在110天左右,一只鵝到育肥至少重達7斤,像他的草鵝在市場上每斤能賣10元,150只大白鵝,就能取得10500元收入,對于他來說收入已經很可觀了。老鐘介紹,雖然“十鵝抵一豬”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這些純吃天然綠色青草長大的大白鵝仍然暢銷,到市場商販、散客都搶著要,甚至還有人打聽到他家,找著買。
找到了養鵝的訣竅,老鐘又想著養雞。2015年春,鐘玉學又購買了50只雞苗,“養雞的最大困難就是雞病難防,怕雞瘟。”那段時間,老鐘一有時間就鉆研養雞技術,并且與其他養雞戶進行閑談交流。由于細心和耐心,加之科學施養,老鐘養的小雞“長勢良好”。老鐘說,他養的雞比籠養的生長期要長,因為以散養為主,這些雞出售比籠養雞單價高出許多,在他們那里,土雞、土雞蛋十分吃香,賣個好價錢不是難事。
如今,老鐘養鵝、養雞已經將近兩年了,老鐘對自己的收入也進行了年終總結。“一年下來,去掉開支,純的總進賬22000元,人均11000元,超出了城關鎮農民人均純收入。”老鐘夫妻倆笑了,笑得是那樣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