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生豬價格在不斷地波動中持續上漲,到8月底全國各地均價漲至18.19元/公斤(據銳奇數據,下同)。這一價格與4月底相比,已上漲34%。養殖環節也從虧本變為頭均盈余二三百元。在這種情況下,各地養豬場戶出欄生豬并不積極,觀望情緒嚴重,期望著在持續虧損18個月后能多賺點再多賺點。雖然,這種想法和情緒可以理解,但以記者看來,隨著市場形勢及大環境的變化,生豬市場價格不會再有大幅上漲,能持續時間長些,已是養豬人的福音。
為什么這么說呢?
先說一個發生在濟寧的小故事。上周末,因為兩個星期沒見面的小孫子要來家里吃飯,市民吳阿姨打算做糖醋排骨。結果到了菜市場里一打聽,豬肋排54元/公斤,比羊排每公斤還貴14元。于是,吳阿姨果斷作出選擇:紅燒排骨改豬排為羊排。
因為價格高,終端消費市場失去的客戶,估計不是吳阿姨一個人。雖然對于消費者來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但一直高高在上的羊肉價格,一旦低于豬肉,還是會有不少人倒戈。有關專家預計,羊肉價格可能還會繼續小幅下調。不是因為國內肉羊養殖供大于求,而是因為隨著中澳自貿協定的落地,牛羊肉進口大門敞開。試想一下,進口牛羊肉,再帶上“某某國天然牧場”的光環,從消費者口袋掏走原本買豬肉的錢,不是難事。
不僅是牛羊肉,雞肉、魚等在肉類消費結構中的比例也在不斷提高。對一向愛吃豬肉的中國人來說,隨著飲食觀念的變化、東西方消費觀念的融合,吃豬肉的在慢慢減少。所以,作為拉動生豬生產最主要源頭的終端消費量,不會再有往日的輝煌戰績。
本來豬肉總體的消費量在減少,可大家吃的還不都是國內養出的豬。據農業部的信息顯示,2008年的時候,我國每年只進口幾萬噸豬肉,而到2014年底我國每年進口豬肉量已達到50多萬噸,今年1-6月份已經進口將近30萬噸。雖然50多萬噸只占我國年產量的1%,但也挺讓人覺得失望,因為這是一記殺手锏——擁有進口權的大型食品加工企業,為了自身成本及生存,在國內生豬價格上漲的時候,隨時可以進口豬肉。誰讓咱養出來的生豬出欄價格,比人家豬肉價格還高呢?
出欄價格已經比人家進口豬肉價格高,那還怎么與人家“洋豬肉”競爭呢?養豬人擔心這個問題,可殺豬人照樣加價,并且還加的理直氣壯。消費者怎么也不能趕著一頭生豬回家燉排骨吧?表面上看來,屠宰企業的利潤,合情合理合法,但明白的養豬人都知道:屠宰企業一直在操控著生豬市場,一頭操控著生豬收購價格,一頭決定著豬肉的定價權。
雖然知道,不過,依然沒有辦法。因為,屠宰,也不是誰想宰就能宰的,現在實行定點制。這個定點制,好處是有利于食品安全,壞處是助長了屠宰企業的壞脾氣、煽起了其貪婪的欲火。
羊肉、洋羊肉、洋豬肉擠占市場份額,再加上屠宰企業壓價,這些都不是養豬人一時半會能改變的,所以,這次豬周期雖然到了價格高峰期,理性的養豬人,就不要對生豬價格漲幅再抱什么大的希望了。從長遠來看,養豬人要保證自己的利潤,要么想辦法把自己的豬直接送上消費者餐桌;要么與大型食品企業合作,成為其養殖基地;要么聯合更多的養豬人,實現真正的抱團,與屠宰企業抗衡……總之要動腦子,養好豬,不如賣個好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