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我國畜牧業從20世紀后20年連續高速發展進入到結構調整期,家禽業本身也存在內部結構的調整。2001 年,禽蛋年總產量已達336. 7萬噸,人均18.32千克,其中雞蛋占80%以上。近幾年已出現滯銷和負增長現象,而據專家估計水禽中鴨肉和鴨蛋還會有一定的增長。
一、肉鴨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鴨肉在禽肉中的比例還偏低,預計到2010年禽肉總產量為1 600萬噸左右,按鴨肉占禽肉的20%計算。鴨肉產量應達 320萬噸,還有120萬噸的發展空間。目前雖然已有一批肉鴨業的龍頭企業,但規模和數量還不夠大,以廣東省為例,2002年出欄了1. 39億只肉鴨,全省只有2家企業年出欄500萬只。而 2000只以上的小戶有1700多家,利用江、河、湖泊和魚塘等水面和養鴨相結合的模式仍然是肉鴨業的主要方式。國家已推出的 300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鴨業只有河南華英、山東樂港等少數幾家,通過國家政策的扶持以養鴨為龍頭的企業會有所增加。
二、工廠化生產是蛋鴨業的發展趨勢
蛋鴨業始終未能形成,仍以魚塘放養和散養形式為主。蛋鴨在較差的飼養條件下,產蛋水平不比蛋雞低,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用白殼1號紹鴨在黑龍江省進行平 養和籠養試驗,取得了初步的成功,72周齡平均每只鴨產蛋304.06枚,總蛋重21. 79千克(表1一2)。通過工藝改進,克服鴨的膽小、敏感等易應激因素,是今后增加鴨蛋生產的重要途徑。
2001年禽蛋總產量為2 336. 7萬噸,鴨蛋400萬噸。到2010 年預計禽蛋總產量為2 640萬噸左右,鴨蛋占禽蛋比例上升到 20%-22%,則鴨蛋產量可達520萬-600萬噸,增加 120萬-200萬噸。
三、鴨產品加工產業將加快發展步伐
“十五”期間,食品加工工業是發展的重點,日前鴨肉、鴨蛋產品仍以分割小包裝和傳統的烤鴨、鹽水鴨、皮蛋、咸蛋等形式銷售,國內有識之士應在保護鴨 種資源的基礎上對不同鴨種的營養配方和肉、蛋品質進一步深人研究,制定不同的標準,特別是針對珍稀鴨種如建昌鴨肥肝產業化問題,福建連城白鴨滋補、味鮮問 題和莆田鴨產黑色蛋的機理問題等等,在深人研究的基礎上開發出新的產品,以適應工廠化生產的需求。
由于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檢 疫更加嚴格,近兩年出口港澳等地活禽數量大幅度減少,而冰鮮產品卻在增加。此外,各地政府為了公眾食品安全利益而考慮家禽屠宰與禽肉安全控制問題。
因此, 今后活鴨直接進人流通市場的數量會逐步減少,加工冰鮮鴨產品逐步取而代之將成為必然趨勢。這樣,粗、精加工鴨肉、蛋產品,肥肝產品,以及羽絨加工產品加工 業將得到加快發展,鴨產品附加值大大增加,鴨業的綜合效益也將大幅度提高。
四、鴨病防治研究和相關生藥、化藥制品的開發生產將得到加強
目前國內疫苗生產以豬、雞、牛疫苗為主,鴨用疫苗的生產很少,對鴨病的研究嚴重滯后于生產的需求,今后將加大投人,及時把實驗有效的疫苗和藥品盡快達到SPF和GMP標準,以滿足養鴨業發展的需求。
五、水禽產業模式必將進一步調整
由于今后水禽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水禽養殖規 模化發展速度會進一步加快,以便提高規模化綜合效益。另外,由于食品安全問題及公共衛生防疫考慮,預計政府也將通過出臺食品安全及畜禽防疫等相關政策,調 整畜牧業產業模式,規模小、占地多、分布散、污染重、效益差的水禽企業和養戶將逐步減少,大規模和等約化程度高的企業將得到大力發展,“公司+農戶”的產 業模式也將逐步轉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模式,這將成為水禽產業調整的一種趨勢,但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六、生產技術將不斷改進和提高
近年來,許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發機構等廣泛開展水禽育種、繁殖、營養、疫病防治、生態農業技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也形成一 批成熟的鴨的配套養殖技術,這些成果和配套養殖技術在鴨的生產中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推動了我國養鴨業的發展。
隨著鴨的育種、營養技術研究的深人,肉用型鴨的生長速度、飼料報
酬、產蛋量等生產性能還可能提高,蛋鴨的產蛋量與飼料報酬也將有所提高。此外,各有關利一研院所正在加強對鴨的烈性傳染病和新型疫病的研究,政府相關部門 也在建立和完善家禽疫病監控體系,這些工作將有效地防止烈性傳染病的發生、減少疫病對鴨業造成的損失,而這將有利于保持養鴨業長期穩定與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