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周邊分別與皖豫兩省9個縣市區接壤,轄31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現代產業園,總面積1839平方公里,總人口230萬,是全國內地第一人口大縣,先后獲得“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人力資源開發試點縣”、“全國畜產品生產百強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綠色名縣”等榮譽稱號。
如今,快速發展的臨泉縣正在上下齊心推進實施“中原牧場”計劃:從2015年起,用3至5年時間實施肉羊產業發展“2611”行動計劃,確保3至5年時間內臨泉全縣年出欄肉羊達到200萬只,能繁母羊存欄60萬只以上,年飼養量在500只以上的規模肉羊場達到1000個,打造一臺臨泉養羊文化大戲。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肉羊加工業,做大做強肉羊市場,著力把綠色肉羊養殖打造成為推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極。
臨泉農民自古以來就有養羊的歷史,當地不少老百姓靠著養羊發家致了富。
1991年,臨泉縣瓦店鎮農民許洪海搞起了家庭養羊,20多年來他堅持不懈,成立了“安徽臨泉山羊集團”,如今發展成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今年,該集團一季度出欄肉羊2217只,實現銷售收入361萬元,公司帶動本鎮1/3的農戶進行養羊,幫助了周圍群眾脫貧致富。目前,許洪海的集團已經包括了顆粒飼料生產、山羊飼養、羊肉加工三大環節,成了臨泉縣養羊的“領頭羊”。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養羊。”這幅醒目的巨幅廣告牌豎立在臨泉縣羊羊羊牧業有限公司門前。公司負責人楊亮介紹說,他從2007年起養羊,現有500多只存欄肉羊,想通過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帶動當地更多的老百姓養羊。
37歲的劉笑紅是臨泉縣新寶鴻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他投資建設了五座標準化羊舍,養殖了近400只山羊。“這個羊場除了我和老婆兩個人,還請了1名技術員和2個工人,一年的效益20多萬元。”
2013年,外企白領辛洪飛回到家鄉臨泉投資建立了欣達生態羊業公司。“我們與阜陽師范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正在合作進行種羊研究開發。”辛洪飛說,他對臨泉發展羊產業看好,特別選擇了種羊作為主攻方向,就是為了給更多的養殖戶提供優質種羊。
除了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臨泉縣還發動更多的貧困戶開始養羊脫貧。“貧困戶購買1只能繁母羊可以先補貼300塊錢,一年以后還在養羊可以再拿到500元補貼。同時還可以享受政府的貼息貸款發展規模。”縣委常委、副縣長朱振華介紹說。
優惠政策引領羊業快跑
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為大力發展綠色肉羊養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目前,臨泉全縣肉羊存欄量40多萬只,規模養殖發展迅猛,羊肉市場持續看好,秸稈飼料極為豐富,正是做大肉羊產業、做大肉羊品牌、調整產業結構、引導群眾致富的大好時機。臨泉縣委、縣政府根據臨泉實際,出臺了《關于打造中原牧場加快肉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的意見》,全力打造中原牧場,加快發展肉羊產業步伐。
為實現中原牧場計劃的目標,臨泉在資金籌措方面給予充分保障,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列入預算和養羊貸款貼息、能繁母羊保險及貧困村貧困戶購置母羊補貼,并圍繞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制定具體的獎補標準。同時,該縣還制定了鼓勵返鄉創業發展養羊、扶持農戶發展母羊養殖、扶持貧困戶發展母羊養殖、開發利用秸稈資源、加大肉羊產業扶持提出了具體措施,獎補政策優惠,資金向農牧業傾斜。
“對養殖能繁母羊50只以上的農戶一次性補貼一萬元,對養殖能繁母羊在20只以上的,每戶發放一臺價值2000元的秸稈加工處理機械。對發展養羊業貸款給予貼息,按養殖戶當年實際貸款利息的40%給予補貼。”臨泉縣畜牧局局長葛飛介紹說。該縣舉辦各類養羊培訓班24期,培訓養羊大戶2680人次;并組織該縣養羊大戶160人次,先后到淮北蕭縣、亳州譙城區、滁州天長市、西安臨潼等地學習。
養羊場用地問題一直是很多縣區發展產業的瓶頸。臨泉縣針對羊產業發展開辟“綠色通道”,由縣農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解決,實行分鄉鎮劃片負責制。凡是有申請建設養羊場用地的,從申請之日起一個月內解決好。充分利用舊村莊、荒宅地發展養羊業。
一方面是政府對羊產業的大力扶持推動,另一方面是熱情高漲的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目前,臨泉縣各鄉鎮均已成立羊業協會,建立信息共享的服務平臺,各鄉鎮的養殖場、肉羊交易市場正在火熱地緊鑼密鼓建設中,“中原牧場”已經申請商標注冊。2014年全縣新增能繁母羊100只以上的羊場17家,截至目前,申請建場的115家,在建的60家,建成的50家,今年1至8月,該縣山羊存欄已發展到40.63萬只,出欄26.59萬只,其中能繁母羊存欄已達17.58萬只。臨泉“中原牧場”初具雛形。
秸稈變廢為寶新出路
臨泉縣作為農業大縣、畜牧大縣,玉米秸稈資源豐富以及秸稈禁燒政策支持,利用地處中原地帶的區位優勢,牛羊肉的傳統消費習慣以及社會需求量的日益增加,農民有發展養羊業的良好基礎等實際情況,縣委、縣政府通過調研考察論證后,提出了打造中原牧場加快綠色肉羊發展的“2611”行動計劃。該縣正堅定信念把羊產業作為臨泉發展的新抓手,努力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肉羊養殖、加工基地,實現“富民強縣、安居樂業”的臨泉夢。
在臨泉縣羊羊羊牧業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一臺綠色的機器正在快速吞吐著玉米秸稈,打滾碾碎成纖維狀飼料。工人們再把這些打碎的秸稈撥散到另一臺旋轉的機器中。兩分鐘后,一個打包配捆的羊飼料包便從流水線下來。“有了揉絲機、打包機等等這些農機,我們養羊的成本大大下降。”楊亮介紹說,每年夏收秋收季節,很多農民的秸稈都白白堆放爛掉了。有了這些機械,養羊戶們主動上門、挨家挨戶回收秸稈,又將它們廢物利用、成為養羊的絕好飼料。
養羊能否成功,青貯是關鍵環節。臨泉縣以村為單位,建立青貯網絡,探索建立養殖大戶+散養戶的飼草銀行,散養戶不直接進行玉米秸稈青貯,將收獲后的玉米秸稈交給養殖大戶,養殖大戶按比例返還青貯秸稈給散養戶。
為推廣秸稈加工技術,帶動全縣肉羊產業發展,臨泉縣政府出資300多萬元,購買玉米秸稈揉絲機943臺發放給肉羊養殖大戶,積極開展玉米秸稈揉絲青貯。
“作為農業大縣,每年的秸稈禁燒成為日漸嚴峻的一項政治任務。我們一直在想,能不能用市場化的思維方式去調動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來解決這個大難題呢?”臨泉縣委書記鄧真曉坦言,發展羊產業的初衷也是希望能夠解決巨量秸稈的出路。
科技服務強化支撐
在臨泉縣提出“中原牧場”計劃后,立即與安徽省內外的科研、教學單位聯系,邀請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同時加強對鄉鎮獸醫的培訓,保證每個鄉鎮2至3名羊病獸醫,負責本轄區內肉羊養殖技術服務;對養羊戶進行系統化培訓,提升養羊戶技術水平。制作養羊技術光盤,購買養羊技術書籍,免費贈送給養羊戶。“我們不斷引入羊的優質品種,同時更加注意地方性品種的保護與開發,與科研院所積極合作自行選育本地山羊品種,屆時將統一命名為‘臨羊’。”鄧真曉介紹說。
對臨泉投資的養羊業大型養殖場,做到保姆式服務。加大對知名深加工企業的招商引資,拓展產業鏈,提高養羊業附加值。對羊產品深加工企業網上分類搜索積極招商,通過羊產品加工企業進駐,促進全縣肉羊產業發展。
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阜陽師范學院等多家科研單位與臨泉縣簽訂合作協議,提供人才、技術支持。
抱團發展有合力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單打獨斗很難形成氣候。臨泉縣擬定“中原牧場”計劃后,意識到這一問題,通過引導鼓勵農業經營主體抱團合力闖市場。
在政府的不斷推動下,今年7月31日,臨泉縣綠色肉羊協會成立大會順利召開,全縣150多位養羊大戶參加會議,選舉了會長及副會長等。圍繞肉羊銷售組織若干個羊業協會分會,發揮能人經紀人作用。加強與南京、合肥、上海等地的溝通合作,穩定肉羊銷量。建立“中原牧場”網站,與多網站進行鏈接,架起肉羊銷售通道,推介臨泉肉羊,為羊業發展提供網絡交易平臺。
“當前的肉羊養殖仍以散養為主,專業化規模化養殖總體水平較低;肉羊良種覆蓋率低,繁育手段落后;肉羊加工企業規模小且分散,技術水平較低,甚至連養殖的羊種各家企業都各不相同。所以需要通過聯盟的帶動促進我縣肉羊種群的集中化,讓飼料、養殖乃至屠宰企業,便于在規模化道路上行走。”綠色肉羊協會會長楊亮告訴記者。
“抱團發展才能在市場上有議價權,才能有談判優勢。”葛飛說,羊業協會作為民間組織,有助于多環節的資源共享、共同拓展市場。
品牌市場兩手抓
既要抱團發展,更要品牌營銷。9月底,安徽省第一家“臨泉羊肉館”將正式登陸省會合肥的萬達商場。陸續還將有數十家統一LOGO的臨泉羊館走進合肥、南京等地。
臨泉縣通過公開征集等方式,設計出“臨泉羊肉館——來自中原牧場的綠色羊肉”的統一標識。對在省級城市、市級城市、縣級城市開設“臨泉羊肉館”滿一年的,分別給予3萬元、2萬元和1萬元的獎勵。
“我們曾經有過羊業發展的輝煌歷史,在轉型發展的今天,我們再次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將要賦予它更多的價值和內涵。”臨泉縣縣長梁永勤說,通過聯盟推動政府合作,對養殖大戶、產業化龍頭企業在項目資金、技術推廣等方面給予支持,形成主體多元、協調互補的新型經營體系。另一方面,則要圍繞全鏈條、全循環的發展理念,通過實行種加養、產供銷等經營,全面提升肉羊產業規模化和標準化水平。
已被列為中原經濟區的臨泉縣區位優勢明顯。自古以來被稱為“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東距京九鐵路樞紐編組站和阜陽飛機場僅50公里。阜新高速公路、拓寬改造的S102線、實施擴建的楊橋船閘,成為臨泉承東接西的橫向快速通道,正在改、擴建的S328線、S327線、G106,已通車的阜新高速公路連接線、正在修建的鄭合高鐵,將有效加強臨泉區位交通優勢。“我們誠邀天下客商來我縣投資,共謀羊業發展。”臨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魏艾表示。
源自: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