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關部門透露,對于中藥的藥品注冊,國家將有意從技術上實施中藥與天然藥物分開管理。
對此,長春中醫研究院侯春國副研究員認為,中藥研究注重的是中醫理論,強調繼承傳統,而非片面的高、新、尖;天然藥物研究則注重現代技術,強調研究“實體本質”、探求有效成分的分離提取,強調對微觀結構的認識,是用西醫學的分析方法研究中藥。
侯春國告訴本報記者,對傳統的中藥來說,不能為了迎合市場而拋棄中醫理論基礎,盲目利用現代醫學的方法對其進行藥理、藥性及功能主治的解釋;而對于天然藥物,也不必因為它們改變了傳統藥材的中藥屬性而痛心疾首中醫藥傳統的喪失。事實上,二者優勢并存,市場的開發需放大各自的優勢,而不必一味地盲從追隨。
傳統中藥仍有市場空間
事實上,對目前諸多中藥企業來說,中藥現代化更多的是形勢所迫。
從國內市場看,西醫對中藥的排斥已是公認的事實:醫院幾乎是西醫方法診療的陣地,中醫院里的大多數中醫也更多地放棄了望、聞、問、切,而改用醫療器械進行診斷,中醫開西藥被認為是正常的事情。
“中藥要有出路必須實現現代化。”在這種共識下,為了進軍更大或更專業的市場領域,迎合人們日趨現代化的消費觀念,一些中藥企業不得不委曲求全、削足試履,套用西醫理論解釋中藥,或者將原本療效確切的中藥硬行向現代化給藥途徑突進。
侯春國認為,雖說目前業內在中藥的劑型改進、質量控制、現代化工藝、療效的提高等諸多方面做了很多實質性的工作,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中藥要真正走向國際市場還沒有實現最后的突破。
比如在美國的許多州,我國中醫藥的地位就未得到法律的確認,因為FDA對藥品的基本概念是:化學成分要明確,如果是復方制劑,其中的每一種化學成分的藥效作用,乃至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藥效和毒性的影響都要清楚。而我國目前的中醫理論還難以闡明中藥的這些“物質基礎”,因此導致了中藥在進軍國際化市場中遇到很大的阻力。
“今年1~6月,我國中成藥的出口是9000多萬美金,洋中藥的進口則是8000多萬美金。”侯春國稱,“這個市場你不做別人就會做。既然國外有巨大的市場,我們因何不按國外的‘游戲規則’加快對中藥的推廣?所以,開辟一個新的天然藥物市場,應當符合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也符合科研單位、中藥企業和消費者的需求。”
中藥不能急功近利
天然藥物的巨大市場潛力,并不意味著中國傳統中藥就沒有發展的空間。
“近幾年整個中藥行業規模增長衡定,某一些品牌有所增長,不過是擠占了其它產品的市場。所以說,目前的中藥市場其實還看不到真正的市場開拓,中藥的市場化程度仍然不夠”。北京頤達藥物研究院的張明五經理如是說。
“事實上,傳統醫藥正面臨著巨大的機會。”張明五分析,人類疾病譜正在呈現一些新的變化:一慢性病特別是多臟器疾病、因衰老引起的功能低下等發病比率增加;二與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中風、肝膽疾病、睡眠問題以及有些癌癥增加;三神經、心理障礙等精神疾患增加;四艾滋SARS和禽流感等傳染病給人類生命安全帶來巨大威脅;五醫源性疾病、藥源性疾病增加。在這種新的疾病譜的影響下,人們的健康觀念也在變化,一個預防保健的時代即將到來。
世界衛生組織也明確提出:預防勝于治療。給一個人治病用的錢,如果用在預防上,可以治20個人甚至30個人。而“預防”與“保健”正是中藥的優勢所在。
然而,一個不容樂觀的現狀是,我國中醫藥健康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傳統中醫藥的斷代危機:憑借經驗判斷的寒、濕、暑、熱、燥、陰陽失衡等癥狀,現在年輕人已很少懂得,更不用說中藥的自我藥療。加上市場化傳播對大眾消費的影響,近乎造成了全民對傳統中醫藥實用主義的放棄。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習慣于早餐后吃上一片這樣那樣的維生素的同時,有哪個中藥企業有意培養消費者對中藥的習慣性消費?
張明五說,其實近年來國家政策對于中藥產業的發展給予了足夠的關懷,如國家中藥現代化示范工程、國家新藥基金、863創新藥物、火炬計劃、新產品計劃、“十一五”等數百億的國家資助,但由于利益機制的驅動,中醫企業更多的資源投入是急于攻占急救市場、做大專業治療性市場、快速回籠資金,對于中醫藥知識的普及和健康需求的教育則投入太少。
“一藥兩制”齊頭并進
對于目前中藥市場的開發現狀,業內人士仍認為:普遍虛火蔓延。市場跟進、主力品種跟隨造成了行業的低水平仿制嚴重,整個行業的品種結構極不合理,專業化分工程度較低。
據了解,2005年國家共批新藥907個,其中中藥1-6類新藥有72個,按新藥管理的改劑型產品有835個,而批準的仿制藥有1876個。近兩年以仿制為品種研發策略的企業又瞄上了中藥保護品種,經過簡單改劑型之后申報新藥。
對此,國家藥監局注冊管理部門也指出,目前中藥企業急需調整產品結構,增強創新能力。國家將嚴格分類管理,對于新藥將會有新的定義;對于仿制藥的審批會根據其仿制的先后,從價格、利潤上給予不同的政策規范,從而限制雷同的、低水平的仿制;對藥品的改劑型則會提高標準,并對于改劑型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做出全面審查。
如此規范之下,必能帶來中藥發展的“新氣象”。同時,隨著中醫藥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和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中醫藥的發展又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中藥與天然藥物的分開管理必將作為引導中藥走向國際化市場的策略選擇,而成為一種趨勢。
在此基礎上,我國推進中藥現代化發展的總體思路也應該明確。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就公開表示:現在中藥發展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按有效成分去做,我們現在真正走向世界的都是這一類藥,包括青蒿素;第二條路是中藥復方制劑,這些傳統中藥將來走向國外必須隨中醫一起才行。但我們可以先在國內做起來,“一藥兩制”齊頭并進,即傳統中藥和現代藥物都要研究,讓經典的更加經典,讓創新的更加創新。
“從目前國內中藥的發展來看,實際上也主要存在四類開發模式:傳統中藥、現代中藥、化學中藥、生物中藥。現階段中藥產業的基礎不同、技術水平不同、消費水平不同,各種中藥必須協同發展:既不能固守傳統排斥創新,也不能盲目創新急于求成;既要滿足市場,又要創造市場;既要保持基礎市場,又要爭取高端市場。”侯春國如是說。
對此,長春中醫研究院侯春國副研究員認為,中藥研究注重的是中醫理論,強調繼承傳統,而非片面的高、新、尖;天然藥物研究則注重現代技術,強調研究“實體本質”、探求有效成分的分離提取,強調對微觀結構的認識,是用西醫學的分析方法研究中藥。
侯春國告訴本報記者,對傳統的中藥來說,不能為了迎合市場而拋棄中醫理論基礎,盲目利用現代醫學的方法對其進行藥理、藥性及功能主治的解釋;而對于天然藥物,也不必因為它們改變了傳統藥材的中藥屬性而痛心疾首中醫藥傳統的喪失。事實上,二者優勢并存,市場的開發需放大各自的優勢,而不必一味地盲從追隨。
傳統中藥仍有市場空間
事實上,對目前諸多中藥企業來說,中藥現代化更多的是形勢所迫。
從國內市場看,西醫對中藥的排斥已是公認的事實:醫院幾乎是西醫方法診療的陣地,中醫院里的大多數中醫也更多地放棄了望、聞、問、切,而改用醫療器械進行診斷,中醫開西藥被認為是正常的事情。
“中藥要有出路必須實現現代化。”在這種共識下,為了進軍更大或更專業的市場領域,迎合人們日趨現代化的消費觀念,一些中藥企業不得不委曲求全、削足試履,套用西醫理論解釋中藥,或者將原本療效確切的中藥硬行向現代化給藥途徑突進。
侯春國認為,雖說目前業內在中藥的劑型改進、質量控制、現代化工藝、療效的提高等諸多方面做了很多實質性的工作,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中藥要真正走向國際市場還沒有實現最后的突破。
比如在美國的許多州,我國中醫藥的地位就未得到法律的確認,因為FDA對藥品的基本概念是:化學成分要明確,如果是復方制劑,其中的每一種化學成分的藥效作用,乃至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藥效和毒性的影響都要清楚。而我國目前的中醫理論還難以闡明中藥的這些“物質基礎”,因此導致了中藥在進軍國際化市場中遇到很大的阻力。
“今年1~6月,我國中成藥的出口是9000多萬美金,洋中藥的進口則是8000多萬美金。”侯春國稱,“這個市場你不做別人就會做。既然國外有巨大的市場,我們因何不按國外的‘游戲規則’加快對中藥的推廣?所以,開辟一個新的天然藥物市場,應當符合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也符合科研單位、中藥企業和消費者的需求。”
中藥不能急功近利
天然藥物的巨大市場潛力,并不意味著中國傳統中藥就沒有發展的空間。
“近幾年整個中藥行業規模增長衡定,某一些品牌有所增長,不過是擠占了其它產品的市場。所以說,目前的中藥市場其實還看不到真正的市場開拓,中藥的市場化程度仍然不夠”。北京頤達藥物研究院的張明五經理如是說。
“事實上,傳統醫藥正面臨著巨大的機會。”張明五分析,人類疾病譜正在呈現一些新的變化:一慢性病特別是多臟器疾病、因衰老引起的功能低下等發病比率增加;二與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中風、肝膽疾病、睡眠問題以及有些癌癥增加;三神經、心理障礙等精神疾患增加;四艾滋SARS和禽流感等傳染病給人類生命安全帶來巨大威脅;五醫源性疾病、藥源性疾病增加。在這種新的疾病譜的影響下,人們的健康觀念也在變化,一個預防保健的時代即將到來。
世界衛生組織也明確提出:預防勝于治療。給一個人治病用的錢,如果用在預防上,可以治20個人甚至30個人。而“預防”與“保健”正是中藥的優勢所在。
然而,一個不容樂觀的現狀是,我國中醫藥健康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傳統中醫藥的斷代危機:憑借經驗判斷的寒、濕、暑、熱、燥、陰陽失衡等癥狀,現在年輕人已很少懂得,更不用說中藥的自我藥療。加上市場化傳播對大眾消費的影響,近乎造成了全民對傳統中醫藥實用主義的放棄。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習慣于早餐后吃上一片這樣那樣的維生素的同時,有哪個中藥企業有意培養消費者對中藥的習慣性消費?
張明五說,其實近年來國家政策對于中藥產業的發展給予了足夠的關懷,如國家中藥現代化示范工程、國家新藥基金、863創新藥物、火炬計劃、新產品計劃、“十一五”等數百億的國家資助,但由于利益機制的驅動,中醫企業更多的資源投入是急于攻占急救市場、做大專業治療性市場、快速回籠資金,對于中醫藥知識的普及和健康需求的教育則投入太少。
“一藥兩制”齊頭并進
對于目前中藥市場的開發現狀,業內人士仍認為:普遍虛火蔓延。市場跟進、主力品種跟隨造成了行業的低水平仿制嚴重,整個行業的品種結構極不合理,專業化分工程度較低。
據了解,2005年國家共批新藥907個,其中中藥1-6類新藥有72個,按新藥管理的改劑型產品有835個,而批準的仿制藥有1876個。近兩年以仿制為品種研發策略的企業又瞄上了中藥保護品種,經過簡單改劑型之后申報新藥。
對此,國家藥監局注冊管理部門也指出,目前中藥企業急需調整產品結構,增強創新能力。國家將嚴格分類管理,對于新藥將會有新的定義;對于仿制藥的審批會根據其仿制的先后,從價格、利潤上給予不同的政策規范,從而限制雷同的、低水平的仿制;對藥品的改劑型則會提高標準,并對于改劑型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做出全面審查。
如此規范之下,必能帶來中藥發展的“新氣象”。同時,隨著中醫藥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和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中醫藥的發展又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中藥與天然藥物的分開管理必將作為引導中藥走向國際化市場的策略選擇,而成為一種趨勢。
在此基礎上,我國推進中藥現代化發展的總體思路也應該明確。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就公開表示:現在中藥發展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按有效成分去做,我們現在真正走向世界的都是這一類藥,包括青蒿素;第二條路是中藥復方制劑,這些傳統中藥將來走向國外必須隨中醫一起才行。但我們可以先在國內做起來,“一藥兩制”齊頭并進,即傳統中藥和現代藥物都要研究,讓經典的更加經典,讓創新的更加創新。
“從目前國內中藥的發展來看,實際上也主要存在四類開發模式:傳統中藥、現代中藥、化學中藥、生物中藥。現階段中藥產業的基礎不同、技術水平不同、消費水平不同,各種中藥必須協同發展:既不能固守傳統排斥創新,也不能盲目創新急于求成;既要滿足市場,又要創造市場;既要保持基礎市場,又要爭取高端市場。”侯春國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