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飼料成本的首要選項是原糧。原糧價位居高不下或逐年看漲,一直是困擾養殖業的"老大難"問題。這是由于畜禽配合飼料原料中最大宗的配比是原糧,按目前玉米-豆粕型飼料為主體的配合飼料論,原糧主指玉米和豆粕。其中玉米的用量大約占65%,豆粕的用量大約占20%。玉米在整個原料總成本中要占到50%以上,豆粕要占到25%以上。飼料的這兩大原糧的行情變化,多年以來一直是養殖業與畜禽產品價格起伏漲落的風向標,養殖業對玉米、豆粕價格行情的關注往往與對畜禽產品價格行情的關注等量齊觀,這也是勢所必然,眾所周知的,養殖成本的60%~70%是在飼料上支出的。
今年以來,玉米、豆粕價格呈現多年以來少有的疲軟,這與養殖業自身行情關系密切,但這種局面會持續多久?這于養殖業是否是福音?人們在喜觀價格不漲的同時,也在根據以往的慣例思考擔心,這會不會又來一個過山車式的狂跌暴漲呀?抑或國家政策層面會不會作出干預調整的強力改變呢?這種改變會對養殖業產生多久多大影響呢?
筆者以為,這種擔心不無道理。這么多年來,養殖利潤一直受兩大制約因素擠壓--疾病和飼料成本的壓力山大。雖說壓力大,但養殖業的成長,尤其是在飼料原糧的主項玉米方面,是一直間接享受國家政策和財政補貼的,這是因為國家一直在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政策以保持農民種植的積極性。據行業分析師稱,在全面開放國內玉米市場價格之前,將會再實施一年玉米收儲政策以保障國內玉米種植總量,進而保障玉米價格不致狂跌狂漲。
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開放國內玉米價格,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是大勢所趨,臨儲政策松動以致退出,改為價格補貼是國家宏觀政策指導市場的必然。就是說,我國國產玉米遲早要納入國際市場價格體系,養殖業的飼料成本的最大頭將會國際化。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和消費國。自2012年以來,我國玉米播種面積保持在3700萬公頃以上,玉米單產逐年提高,2014年玉米總產量首次超過稻谷產量,達到2.1億噸以上。照理說,我們的玉米不算緊缺,與國際市場接不接軌,總不至于"物以稀為貴"。可是玉米生產成本與流通體制自身的原因,使得玉米不得不貴,不貴就沒有種玉米的積極性了,玉米播種面積一旦減少,就會出現又一輪價格狂漲,以往吃這方面的虧,這里就不做贅述了。
然而,國際貿易規則指導下的農產品國際市場化,國家政策指導下的市場化,具體說,就是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推廣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推進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由收儲改為直補,是有助于整個國家農業產業市場化的。養殖業作為國家乃至國際大農業產業的組合部分,只能是感同身受。于此同時,飼料營養技術的進步也是不可等閑視之的,尤其是,飼料原糧替代品及應用技術的改良,正在逐漸使得飼料成本擺脫居高不下的困境。
由于目前國內玉米價格比國際市場價格高50%,境外玉米及玉米替代品價格更低廉,使得飼料企業更傾向于進口包括高粱、玉米蛋白粉、大麥等原糧來滿足需求,因為這些粗糧不收進口配額限制。
據商務部及海關總署公告稱,將大麥、高粱、木薯、玉米蛋白粉(DDGS也稱玉米酒糟)納入自動進口許可管理。有分析認為,今年我國這類原料的進口將達到2000萬噸,成為不可或缺的飼料貨源組成部分。
據嘉吉貿易中國區分析經理王昊表示,高粱、大麥、玉米蛋白粉進口量猛增,表明中國飼料企業更傾向于使用替代原料,目前,我國使用非常規原料的商品飼料和豬場自配料大約占20%。
從能量飼料看,比如,小麥。
在禽用飼料中,小麥如全量取代玉米,則效果能達到玉米的90%,所以業內普遍認為,以取代1/3~1/2為宜。而在豬飼料,可以全量取代玉米,只是熱能略低于玉米,但可以節省部分蛋白質來源。小麥飼用替代玉米的技術正在日趨成熟,小麥中不利于畜禽消化吸收的因子如高粘稠度、糊口、進入胃腸后食糜流動差等,正在被新技術新添加劑如酶制劑等逐漸溶解抵消,目前小麥在飼料中的添加量達到40%~50%時,才會影響畜禽生產性能的發揮。此外,價格優勢也在明顯起來。由于2014年玉米價格上漲明顯,優質糧源緊缺,致使玉米小麥價格倒掛,山東地區玉米小麥價差在150~200元?噸(凈糧),河南地區玉米小麥均價價差最高達到200元?噸,廣東地區玉米小麥價差在150元?噸,按照價差為150元?噸的替代標準來看,小麥的替代時間、價差空間增大。小麥飼用主要在華北、黃淮地區。華北部分飼料企業在新玉米收獲之前的7、8月份,小麥添加比例達到40%左右。
據中國飼料協會信息中心預測,2014年,小麥飼用量為1750萬噸。同時,價格更低的大麥、高粱進入中國市場,沖擊小麥替代優勢。
又比如,高粱
高粱按其原產地和生態類型,可分為中國高粱、美國高粱、澳洲高粱、西非高粱等,按其用途可分為成粒用、糖用、工藝用、飼用、香味用等。我國種植的高粱大部分單寧含量高,不利于動物消化吸收,而進口高粱單寧含量低,利于飼用。因玉米進口配額限制,私營飼料企業瞄準了世界第一大高粱生產國美國。據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的營養專家拜爾在今年的一次專門研討會上表示,如果日糧營養平衡,高粱在禽料中可以100%替代玉米。美國高粱比玉米中的蛋白質高出10%,可用磷高出50%,能量約為玉米的96%,基本不含單寧,非轉基因,較少有霉菌毒素。高粱的優勢還在于,玉米粉碎顆粒尺寸在800~1200毫米時效果最好,但高粱無需粉碎成小顆粒,可加工全谷物或粗粉碎谷物。但是,要注意進口高粱的后期質量,如,2013年我國有關部門發出過關于進口美國飼用高粱磷化氫含量超標的警示通報(磷化鋁熏蒸劑未裝袋直接撒在貨物表面)。
還比如,大麥。
大麥是我國第四大谷物作物,主要產地是西北、東北。近年來產量在300~350萬噸,2000年以來,我國大麥進口大多在170~230萬噸之間浮動,主要用于啤酒釀制。近年來,用于飼料的大麥開始增多。大麥中的能量與粗蛋白含量和玉米相差不大,氨基酸組成甚至優于玉米,但消化利用率不如玉米,還有抗營養因子,主要是非淀粉多糖、植酸等,可以從生產工藝的改進和添加酶制劑來解決。
再比如,玉米種植使用技術的改良。
除了替代,玉米品種改良、種植技術、生物肥、播種密度、單產提高,還有玉米青貯技術等,都會從幾個方面平衡用量與提高利用率。如,有關專家指出,河北的壩上地區青貯玉米養牛,由于無霜期短,玉米不能達到蠟熟期沒有籽實,這樣的青貯玉米水分含量大,干物質含量低,同等份額的玉米不能提供相應的營養足量。后經調查了解到,這是由于玉米種植密度過大,一畝地要用10公斤玉米種,平均一畝地達2萬株,密度大就會使玉米的生育期延遲,不能達到蠟熟。而實驗的每畝的4000~6000株,比每畝地2萬株,玉米株高提升了,基本達到蠟熟,水分也降低了,干物質含量提升了,總的收獲比密度高的增多。在玉米品種的選擇上,不要選擇那種生育期較長的品種,因為在壩上的積溫條件,那樣的品種連乳熟都達不到,肯定水分大,干物質含量低,要選擇生育期短的品種,這種可達到蠟熟,水分低,干物質含量高,從而提高玉米青貯質量,這也就等于增多了玉米總量。
其他替代能量飼料原料。
木薯是世界三大薯類(木薯、甘薯、馬鈴薯)之一,我國主要產區在兩廣和福建,年產1000多萬噸,其中加工淀粉所產生的木薯渣30萬噸,加工酒精等的木薯渣150萬噸。有研究表明,用木薯渣生物發酵飼料來飼喂豬、牛和海南文昌雞,添加量15%替代9%玉米粉,3%花生粉,3%麩皮的可行的。
米糠是稻米加工后的副產品,富含蛋白質、多糖、纖維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有研究表明,將米糠經1%的醋酸處理后,替代20%玉米和100%賴氨酸,效果高于常規飼料,尤其是鴨、豬飼料中的應用。由于米糠易酸敗,不易貯存,因此,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但有關科研機構對延長保質期,增加適口性,多種活性物質的彼此作用的研究,會為拓寬應用拓寬基礎。對于米糠中抗營養物質作用的控制,目前主要是控制添加量。
那么,蛋白飼料的情況呢?
由目前蛋白質飼料構成看,70%~80%的蛋白飼料來源于糧食,其中餅粕類蛋白占20%。其中最大宗的是豆粕,就是大豆榨油后的副產品。2014年我國進口大豆7140萬噸,國內產量為1220萬噸。是名副其實的大豆和豆粕需求大國。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種動植物油粕飼料產品中產量最大,用途最廣的一種。作為一種高蛋白質,豆粕是制作牲畜與家禽飼料的主要原料。大約85%的豆粕被用于家禽和豬的飼養,豆粕內含的多種氨基酸適合于家禽和豬對營養的需求。我國自產豆粕的不足和進口量逐年增加是其價位長期居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尋求多種替代就成了飼料企業的迫切需要。
蛋白飼料的替代有兩種形式,一是蛋白原料的直接替代,二是用部分比玉米偏高蛋白含量的能量飼料間接替代部分豆粕等蛋白原料。如大麥、小麥、高粱。小麥能量低于玉米,但蛋白比玉米高4%。根據中國飼料原料營養成分表及對高粱、小麥、大麥的替代使用量的估算,去年間接替代的蛋白量約為75萬噸,折合豆粕約為175萬噸。
直接替代的蛋白飼料,正在逐漸增多。
比如,玉米蛋白粉。
玉米蛋白粉(DDGS)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一種蛋白和能量含量中等的飼料原料,含有禽類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可替代部分玉米、豆粕。2014年國內總產量200萬噸,不到我國全年進口量的1?2。預計今后需求量會超過1100萬噸,進口均價2400元/噸以上,去年豆粕均價為3684元/噸,比玉米蛋白粉均價高出1333元?噸。替代優勢明顯。
又比如,葵花籽粕。
葵花籽粕是榨取油脂后的物質,含有高于其他谷類的優質蛋白,是植物蛋白的重要來源。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在味道和氣味上比大豆、棉籽溫和,沒有豆腥味、苦味、澀味、抗營養因子。蛋白含量在29%~43%,蛋氨酸含量比豆粕的高,而賴氨酸含量比豆粕的低,適當利用葵花籽粕與其他富含賴氨酸的蛋白質飼料混合使用,可矯正含葵花籽餅飼糧中的賴氨酸不足。有研究表明,在肉仔雞粉料中脫殼葵花籽的用量為11%~12%,體增重、飼料轉化率與豆粕日糧相當。對于蛋雞來說,賴氨酸需要量較低,對產蛋率和蛋重,蛋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而葵花籽粕中的蛋氨酸含量又高于豆粕,更具優勢。
再比如,棉粕。
我國是產棉大國,2014年產棉籽1133萬噸,按棉粕的平均出破率44%計算,棉粕產量為440萬噸。但棉粕中的游離棉酚毒副作用大,目前的方法有物理處理、化學處理、溶劑萃取處理、微生物處理。現階段限制使用是可行的,一般在5%~15%。一旦在脫毒處理上取得突破進展,將會提高使用量。有人認為應用比例會超過30%。
還比如,花生粕和菜粕。
2014年我國飼料行業飼料用花生粕270萬噸。花生粕粗蛋白含量為47%~55%,比大豆蛋白更易吸收,花生粕含有的抗營養因子比豆粕少,代謝能是餅粕類飼料中可利用能量水平最高的。適口性好,但氨基酸不平衡,賴氨酸不及豆粕的一半,蛋氨酸、蘇氨酸也低。經發酵后可改善,提高消化吸收率,改變抗營養因子,成為優質蛋白質飼料源。有實驗,日糧中以花生粕替代50%豆粕,外源添加賴氨酸、蛋氨酸、甘氨酸后,效果相同。目前用量一般在5%~10%。
2014年,我國飼料用菜粕1100萬噸。菜粕中的酸澀味與抗營養因子作用是難題,目前添加量不會超過在5%~15%,今后,脫澀技術和改進發酵技術會使得菜粕用量擴大。
其他替代品,
大豆皮是包裹大豆的最外層物質,約占大豆總重量的8%,是大豆榨油后的副產品。2014年我國進口大豆7140萬噸,國內產量為1200萬噸,大豆皮單獨分離計算為667萬噸,隨著榨油工藝技術的提高,市場對去皮大豆的需求增大,大豆皮回加到豆粕中的比例會減少,豆皮單獨使用的比例會增加。比較而言,飼料中麩皮和統糠作為主要粗纖維原料的不少,但麩皮的水分往往高于15%,不利于儲存,米糠因脂肪含量高,易酸敗。大豆皮水分9%。粗纖維含量高于麩皮,具有使用優勢。成本上,麩皮噸價2000元,而大豆皮是1650元?噸。因木質素少,更易吸收。大豆皮粗蛋白含量10%~12%,比玉米的粗蛋白8%高,比麩皮的12%~16%低,被定義為體積較大的精飼料而非粗飼料。在奶牛飼料中,用大豆皮替代27%的玉米和50%的麩皮,對產奶量沒有不良影響。用發酵大豆皮替代部分水禽、魚類、育肥豬飼料也具有良好效果。
總之,飼料成本中的"兩大巨頭"--玉米和豆粕稱王稱霸的局面正在改觀,而且,改觀的速度正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