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我國畜禽養殖行業發展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經歷去年深度虧損、“熊途”漫漫的低谷期之后,今年4月國內生豬市場終于等到否極泰來的歷史反轉拐點,然而近月肉雞養殖行業卻再度陷入全面虧損的負盈利階段。我們知道,美國、歐洲包括其他發達國家有效利用金融工具,安然度過生豬、家禽等養殖季節性波動風險,早在數十年前就開始進行豬肉、牛肉、雞蛋、肉雞包括乳制品等農牧副產品的期貨或期權交易,并且取得了世界上有目共睹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反觀我國,近些年來糧棉油等種植業農產品期貨市場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但有關畜禽類畜禽農產品的衍生品交易工具卻長期“缺席”于我國養殖行業,目前僅有大商所雞蛋期貨合約“試水”,這與當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陣痛期,國內宏觀消費下降、飼料原料價格極易波動,推動金融創新、調整農業生產方式等經濟面、政策面的大趨勢要求已不相符合,存在許多遺憾。本文立足于回顧和展望中、外養殖類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水平,剖析我國養殖行業長期存在的風險“敞口”,并認為繼續加快畜禽業期貨品種的研究與應用已“刻不容緩”,也是我國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客觀要求。
遺憾之一:我國畜禽類期貨市場發展步伐明顯滯后于國際水平
1.1期貨市場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我們知道,比較成熟的期貨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一種完全競爭的市場,是經濟學中最理想的市場形式,是一種較高級的市場組織形式,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近20年來,我國資本市場逐步、有序的開放,以及漸進式的摸索發展,包括大商所、鄭交所和上交所先后推出了農產品、工業品(貴金屬)包括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但是要看到的是,農業領域尤其是養殖行業的金融創新步伐停滯不前,直至2013年年末之前,大商所雞蛋期貨合約才正式掛牌上市,成為第一個“嘗鮮”的養殖類農產品期貨。
1.2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日趨成熟,我國養殖業長期“缺席”金融市場存隱憂
美國期貨業協會(FIA)對全球75家衍生品交易所的統計數據稱,2014年全球場內期貨和期權總交易量約218.7億手,較上年增長1.5%。雖然去年全球場內衍生品交易量連續第二年增長,但相比2011年的249.9億手的峰值仍有一定差距。
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中,農產品期貨期權的比重繼續提升,上述數據中,2014年國際農產品類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達到14億手,同比增長15.7%,占總成交量的6.4%,成為僅次于非貴金屬的第二大金融交易品種。匯易網資訊認為,近10年來,中國生豬、家禽包括相關副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頻繁,特別是政府實行糧棉油臨儲收購(托市價格)政策之后,國內、國外主要農產品及飼料蛋白原料價差持續擴大,相應加大國內飼料養殖企業的成本(配方)風險,2006年“豬通脹”、2013年“禽流感”和2014年“炒雞蛋”、2015年“豬飛翔”,使得剛剛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的中國畜禽養殖行業“如履薄冰”,學習國際先進的“產融結合”經驗、結合我國自身的市場經濟模式,加快發展生鮮類金融衍生品(期貨、期權)以及指數交易、養殖保險等已刻不容緩!
遺憾之二:近十年中國養殖業錯失期貨市場同步發展“黃金期”
2.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轉型為農業生產提供歷史性的重要機遇
建國以來,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軌跡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上世紀50年代),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第二階段(上世紀80-9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實行“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第三階段(21世紀的頭15年)計劃經濟轉向商品經濟,也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未來,第四階段(2016年之后),加快轉變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相比較之下,中國生豬、家禽等養殖業包括畜牧業,長期處于傳統農業的發展初級階段,由于養殖戶(包括中等規模的養殖場)缺乏市場話語權、缺乏市場風險判斷力和應對各類風險的承受力,尤其是缺乏應對風險的金融對沖工具,造成國內畜禽養殖業長期面臨無序化競爭業態、規模化程度偏低、調控政策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和困難,包括生豬、家禽等養殖也被喻為中國農業領域的“高風險”行業之一,錯失了過去中國經濟大踏步發展階段的重要機遇。
2.2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期貨市場“生力軍”,規范發展“金融養殖”須科學借鑒先進經驗
期貨交易的雛形最早誕生于12世紀的歐洲,在美國、英國得到長足發展,而近代期貨交易方式更出現在亞洲的日本(米市)……早在1919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前身——“芝加哥黃油和雞蛋委員會”掛牌上市雞蛋(黃油)期貨合約,隨著美國蛋雞養殖行業集中度大幅提高……最終于1982年取消。1961年9月,CME推出全球第一個冷凍肉期貨——冷凍豬腩期貨;活牛期貨合約于1964年10月掛牌上市,這是世界期貨發展史上第一個“標的物不可儲存”的期貨合約,隨后CME又在1966年推出生豬合約,之后的期貨市場一直健康發展著,很好發揮著這只看不見手的巨大調節作用。
至今已經有包括荷蘭(上世紀80年代)、中美洲(1991年)以及韓國(2008年)先后推出豬肉(活豬)。當前,生豬(豬肉)、活牛和嫩雞期貨也是國際商品市場上常見的畜牧產品期貨,而美國、歐洲包括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期貨發展史已經超過百年,相比較之下,僅僅改革開放不到37年的中國期貨市場,在進入21世紀以來的總體發展勢頭可謂是日新月異,值得我們有關部門的深思與研究。
2009年中國商品期貨成交量占全球總成交量的43%,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中國期貨業協會最新統計資料表明,2014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25.05億手,累計成交額為291.9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54%和9.16%,兩項指標雙雙創下了中國期貨市場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2014年全球期貨市場交易量排名前20位的農產品期貨和期權產品中,我國內地的農產品期貨占據“半壁江山”。豆油、雞蛋、棉花、黃大豆1號和菜籽油期貨分列第7、9、10、13和18位。業內預計,2015年期市成交量有望超越2014年的新創歷史記錄,沖擊30億手。中國期貨市場交易量占全球比重已經超過11%。相比之下,養殖行業卻長期“缺席”中國金融市場、裹足不前,直至2013年11月8日大連商品交易所(DCE)才掛牌上市首個生鮮類期貨——雞蛋合約,僅處于探索試行的初期階段,并且取得了應有的市場效應。那么,究竟是我們相關部門的政策制定者不了解、不理解還是不愿學、不敢用?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時不我待,“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因為我國十八大五中全會再一次提出要多層次發展我國的資本市場,我們衷心期待著。
遺憾之三:民眾對我國養殖業金融化的市場意義認識日益成熟
網絡上也有關于國內期貨市場發展的不同觀點相交集,有的人認為發展農產品期貨特別是生鮮類期貨具有很大的風險,因為豬肉、牲畜、活禽等食品與CPI掛鉤,一旦起火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就會影響物價水平,從而影響我國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嚴重的甚至可能影響社會穩定……這是一個偽命題,要知道期貨的誕生就是農民需要將相對過剩的庫存以標準合約的形式進行交易,或者規避來年減產或者豐產可能帶來的農產品價格漲跌風險,而根據雙方自愿的原則簽訂契約進行預售交易……不難看出,期貨的自然屬性就是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兩大功能分別是“發現價格、規避風險”。有人認為我國金融工具的推廣和應用是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陰謀?殊不知國外農業現代化已經發展近百年,美國農業的投入產出比目前遠超中國,國際市場中戰略機遇期對我們來說已經是機不可失。
我國家禽養殖從業人員達到7000萬人,涉及1.3億人的消費,生豬也不低于3000-4000萬人且豬肉是中國民眾消費第一大肉類品種。前有雞蛋期貨的“問路石”,后期若有生豬期貨的“壓艙石”,對于中國養殖業擺脫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以及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抗風險能力差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國養殖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令人欣慰的是,今年8月下旬,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中所提及“要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多檔次、高保障保險產品,探索開展產值保險、目標價格保險等試點”,在我國逐步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進程中如何保障農民收入、令其擁有恢復再生產的能力,金融保險制度不可或缺。近期我國發改委也明確表示:農產品價格放開不代表政府不管。
我國政府在期貨創新、金融創新方面的工作剛剛開展,但是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重大的成果,例如2013年中國農產品交易總額就達到5萬億,豆油等糧油品種的期貨成交量位列世界第一。雞蛋期貨試水,表明我們并沒有在“三農”金融化領域的探索與應用停下腳步,目前也已經到了適度放開、多元發展和深入推廣的重要歷史階段。我國計劃經濟轉向商品經濟,進一步市場化、金融化成為新的經濟發展目標,也必將進一步提升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機遇,成熟的金融工具已經成為一個國家行業健康發展的壓艙室,雖然雞蛋合約“試水”兩年取得了超預期的市場效應,但是我國養殖業(生鮮類)金融創新發展仍需追趕養殖行業的規模化需求與國際水平,而這也是養殖人、飼料人和資訊人共同期盼的。匯易網綜合資訊認為,有關政府部門的領導層應當認清形勢,時不我待,要有歷史責任感!中國金融市場不能長期缺席于我國養殖行業!以上回顧和展望中、外養殖類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當代發展水平,剖析我國養殖行業長期存在的風險“敞口”,并認為繼續加快畜禽業期貨品種的研究與應用已“刻不容緩”,也是我國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客觀要求,時不我待,再不留遺憾!
---------------------------------
遺憾之一:我國畜禽類期貨市場發展步伐明顯滯后于國際水平
1.1期貨市場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我們知道,比較成熟的期貨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一種完全競爭的市場,是經濟學中最理想的市場形式,是一種較高級的市場組織形式,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近20年來,我國資本市場逐步、有序的開放,以及漸進式的摸索發展,包括大商所、鄭交所和上交所先后推出了農產品、工業品(貴金屬)包括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但是要看到的是,農業領域尤其是養殖行業的金融創新步伐停滯不前,直至2013年年末之前,大商所雞蛋期貨合約才正式掛牌上市,成為第一個“嘗鮮”的養殖類農產品期貨。
1.2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日趨成熟,我國養殖業長期“缺席”金融市場存隱憂
美國期貨業協會(FIA)對全球75家衍生品交易所的統計數據稱,2014年全球場內期貨和期權總交易量約218.7億手,較上年增長1.5%。雖然去年全球場內衍生品交易量連續第二年增長,但相比2011年的249.9億手的峰值仍有一定差距。
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中,農產品期貨期權的比重繼續提升,上述數據中,2014年國際農產品類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達到14億手,同比增長15.7%,占總成交量的6.4%,成為僅次于非貴金屬的第二大金融交易品種。匯易網資訊認為,近10年來,中國生豬、家禽包括相關副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頻繁,特別是政府實行糧棉油臨儲收購(托市價格)政策之后,國內、國外主要農產品及飼料蛋白原料價差持續擴大,相應加大國內飼料養殖企業的成本(配方)風險,2006年“豬通脹”、2013年“禽流感”和2014年“炒雞蛋”、2015年“豬飛翔”,使得剛剛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的中國畜禽養殖行業“如履薄冰”,學習國際先進的“產融結合”經驗、結合我國自身的市場經濟模式,加快發展生鮮類金融衍生品(期貨、期權)以及指數交易、養殖保險等已刻不容緩!
遺憾之二:近十年中國養殖業錯失期貨市場同步發展“黃金期”
2.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轉型為農業生產提供歷史性的重要機遇
建國以來,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軌跡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上世紀50年代),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第二階段(上世紀80-9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實行“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第三階段(21世紀的頭15年)計劃經濟轉向商品經濟,也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未來,第四階段(2016年之后),加快轉變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相比較之下,中國生豬、家禽等養殖業包括畜牧業,長期處于傳統農業的發展初級階段,由于養殖戶(包括中等規模的養殖場)缺乏市場話語權、缺乏市場風險判斷力和應對各類風險的承受力,尤其是缺乏應對風險的金融對沖工具,造成國內畜禽養殖業長期面臨無序化競爭業態、規模化程度偏低、調控政策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和困難,包括生豬、家禽等養殖也被喻為中國農業領域的“高風險”行業之一,錯失了過去中國經濟大踏步發展階段的重要機遇。
2.2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期貨市場“生力軍”,規范發展“金融養殖”須科學借鑒先進經驗
期貨交易的雛形最早誕生于12世紀的歐洲,在美國、英國得到長足發展,而近代期貨交易方式更出現在亞洲的日本(米市)……早在1919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前身——“芝加哥黃油和雞蛋委員會”掛牌上市雞蛋(黃油)期貨合約,隨著美國蛋雞養殖行業集中度大幅提高……最終于1982年取消。1961年9月,CME推出全球第一個冷凍肉期貨——冷凍豬腩期貨;活牛期貨合約于1964年10月掛牌上市,這是世界期貨發展史上第一個“標的物不可儲存”的期貨合約,隨后CME又在1966年推出生豬合約,之后的期貨市場一直健康發展著,很好發揮著這只看不見手的巨大調節作用。
至今已經有包括荷蘭(上世紀80年代)、中美洲(1991年)以及韓國(2008年)先后推出豬肉(活豬)。當前,生豬(豬肉)、活牛和嫩雞期貨也是國際商品市場上常見的畜牧產品期貨,而美國、歐洲包括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期貨發展史已經超過百年,相比較之下,僅僅改革開放不到37年的中國期貨市場,在進入21世紀以來的總體發展勢頭可謂是日新月異,值得我們有關部門的深思與研究。
2009年中國商品期貨成交量占全球總成交量的43%,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中國期貨業協會最新統計資料表明,2014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25.05億手,累計成交額為291.9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54%和9.16%,兩項指標雙雙創下了中國期貨市場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2014年全球期貨市場交易量排名前20位的農產品期貨和期權產品中,我國內地的農產品期貨占據“半壁江山”。豆油、雞蛋、棉花、黃大豆1號和菜籽油期貨分列第7、9、10、13和18位。業內預計,2015年期市成交量有望超越2014年的新創歷史記錄,沖擊30億手。中國期貨市場交易量占全球比重已經超過11%。相比之下,養殖行業卻長期“缺席”中國金融市場、裹足不前,直至2013年11月8日大連商品交易所(DCE)才掛牌上市首個生鮮類期貨——雞蛋合約,僅處于探索試行的初期階段,并且取得了應有的市場效應。那么,究竟是我們相關部門的政策制定者不了解、不理解還是不愿學、不敢用?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時不我待,“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因為我國十八大五中全會再一次提出要多層次發展我國的資本市場,我們衷心期待著。
遺憾之三:民眾對我國養殖業金融化的市場意義認識日益成熟
網絡上也有關于國內期貨市場發展的不同觀點相交集,有的人認為發展農產品期貨特別是生鮮類期貨具有很大的風險,因為豬肉、牲畜、活禽等食品與CPI掛鉤,一旦起火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就會影響物價水平,從而影響我國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嚴重的甚至可能影響社會穩定……這是一個偽命題,要知道期貨的誕生就是農民需要將相對過剩的庫存以標準合約的形式進行交易,或者規避來年減產或者豐產可能帶來的農產品價格漲跌風險,而根據雙方自愿的原則簽訂契約進行預售交易……不難看出,期貨的自然屬性就是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兩大功能分別是“發現價格、規避風險”。有人認為我國金融工具的推廣和應用是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陰謀?殊不知國外農業現代化已經發展近百年,美國農業的投入產出比目前遠超中國,國際市場中戰略機遇期對我們來說已經是機不可失。
我國家禽養殖從業人員達到7000萬人,涉及1.3億人的消費,生豬也不低于3000-4000萬人且豬肉是中國民眾消費第一大肉類品種。前有雞蛋期貨的“問路石”,后期若有生豬期貨的“壓艙石”,對于中國養殖業擺脫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以及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抗風險能力差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國養殖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令人欣慰的是,今年8月下旬,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中所提及“要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多檔次、高保障保險產品,探索開展產值保險、目標價格保險等試點”,在我國逐步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進程中如何保障農民收入、令其擁有恢復再生產的能力,金融保險制度不可或缺。近期我國發改委也明確表示:農產品價格放開不代表政府不管。
我國政府在期貨創新、金融創新方面的工作剛剛開展,但是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重大的成果,例如2013年中國農產品交易總額就達到5萬億,豆油等糧油品種的期貨成交量位列世界第一。雞蛋期貨試水,表明我們并沒有在“三農”金融化領域的探索與應用停下腳步,目前也已經到了適度放開、多元發展和深入推廣的重要歷史階段。我國計劃經濟轉向商品經濟,進一步市場化、金融化成為新的經濟發展目標,也必將進一步提升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機遇,成熟的金融工具已經成為一個國家行業健康發展的壓艙室,雖然雞蛋合約“試水”兩年取得了超預期的市場效應,但是我國養殖業(生鮮類)金融創新發展仍需追趕養殖行業的規模化需求與國際水平,而這也是養殖人、飼料人和資訊人共同期盼的。匯易網綜合資訊認為,有關政府部門的領導層應當認清形勢,時不我待,要有歷史責任感!中國金融市場不能長期缺席于我國養殖行業!以上回顧和展望中、外養殖類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當代發展水平,剖析我國養殖行業長期存在的風險“敞口”,并認為繼續加快畜禽業期貨品種的研究與應用已“刻不容緩”,也是我國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客觀要求,時不我待,再不留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