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家生豬養殖場關閉拆除
生豬養殖污染問題,不僅影響到當地生態環境,部分污染水源還注入山美等水庫流域,影響到下游人們的生產生活。今年以來,泉州市及各縣(市、區)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豬養殖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通知》,提出了明確的防治目標和保障措施。如今,養殖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如何?污染是否得到有效治理?日前,記者跟隨泉州市相關部門前往南安市查看相關工作進展情況。
清欄拆除后水質變好了
南安市九都鎮墩兜村是山美水庫南部沿岸的一個村莊,根據調查,今年年初,該村共有生豬養殖戶4戶,生豬舍面積1101.57平方米,存欄數113頭。
日前,記者來到墩兜村。在水庫邊上,一家生豬養殖場已經拆除完畢。據附近村民介紹,以前路過這里能聞到一股惡臭,現在空氣好多了。記者在水庫邊上看到,水也變得清澈,不時還能看到魚兒在游動。
戶主陳小良介紹,他的豬舍面積共有415.41平方米,最多的時候養著100多頭的生豬,年產值在8萬元左右。拆除之后,政府給他們補貼了6萬多元。
部分人不愿意拆除生豬養殖場,然而在陳小良看來,“生態環境保護是每個人的事,我也能夠理解。下一步,我計劃在這里種些樹木或者蔬菜。”
記者了解到,目前墩兜村4個生豬養殖戶均已全部完成清欄、拆除工作,補償金額共15.7萬元。
標準化改造實現生態循環
標準化改造是防治生豬養殖污染的另一種途徑。霞峰農牧發展有限公司位于洪梅鎮霞峰村林森山附近,農場占地面積500畝,現存欄豬3200頭。
今年年初,當地政府對其進行標準化改造。農場主戴一龍告訴記者,3月份以來,該農場共投入環保經費 200多萬元,動工興建了一口1.5萬立方米的大型沼氣池和一座日處理200噸污水的生化設施,預計年底投入使用。記者在現場看到,沼氣池已經建設完成,工人們正在緊張地進行生化設施建設。
戴一龍介紹,標準化工程改造完成后,沼氣池所產生的沼氣供作生活能源,也可供所有的仔豬保溫;沼液可用來施灌周邊的速生林和果樹,既可減少果林的肥料費用,又能實現污水零排放。這樣的生產模式,既可消除污染源,又能夠綜合利用,將有效改善養豬場周圍環境,實現畜牧生產和資源多級利用的生態循環發展。
共拆除豬舍面積28.2萬平方米
記者從市農業局獲悉,為從根本上解決生豬養殖污染問題,今年以來,泉州市對禁養區、禁建區和可養區等 “三區”進行了劃定,細化到村。根據劃定的結果,全市共有禁養區生豬養殖場(戶)1997家,存欄26萬頭;非禁養區未達標生豬養殖場(戶)4170家,存欄83.72萬頭。
截至今年10月,全市已經關閉拆除養殖場(戶)1127家,占56.43%,共拆除豬舍面積28.2萬平方米,削減生豬存欄15.67萬頭,投入財政補助經費3298.76萬元。目前,仍有870家尚未關閉拆除。
另外,泉州市還對非禁養區內部分生豬養殖場(戶)進行了標準化改造。全市2015年計劃改造的118 家規模養殖場(存欄250頭以上)中,已有98家正在改造;存欄10—249頭生豬養殖場(戶)3616家,存欄20.99萬頭,已經改造完成1186 家,關閉284家。
下一步,泉州市將繼續做好生豬養殖關閉拆除、標準化改造和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點規劃建設等工作,及時下達鄉鎮養殖污染防治專項整治資金,對已經拆除并通過驗收的養殖戶兌現補助余款。同時,對不再從事養殖業的業主,積極引導轉崗再就業。除此之外,建立常態化巡查機制和主體責任制,防止禁養區內已關閉拆除的生豬養殖場死灰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