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養殖戶583戶,養殖廠768個,高峰期全鎮年出欄生豬20多萬頭……峽江縣仁和鎮,是名副其實的養豬大鎮。養豬在鼓起大伙兒腰包的同時,也帶來了一連串的生態環境問題。為了保護綠水青山,今年以來,峽江縣鐵腕治污,對全縣生豬養殖和水庫水質污染進行綜合治理。作為全縣生豬養殖大鎮,仁和鎮成為 此項工作的重點鄉鎮。記者近日了解到,目前,仁和鎮自行拆除自家豬欄的養殖戶已有119戶,拆除面積超2萬平方米。
未近其身已聞其臭治污已刻不容緩
高密度的生豬養殖,讓仁和鎮的人們在品嘗致富果實的時候,也飽受著因環境問題帶來的困擾。晴天蚊蠅滿天飛,雨天污水遍地流,是該鎮許多村莊環境 的寫照。“還沒進村,就聞到了豬糞臭”,該鎮官田村一村民表示,最讓人擔憂的是地下水也因養豬受到影響,“村里好多人已經開始買桶裝水做飯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一條寬廣的大道,她通向的是天藍、地綠、水清,子孫后代可以永續發展的美麗家園。可是面對現實生活中,如此這般不盡如人意的生 態環境,人們到底該怎么做?啟動生豬養殖和水庫水質污染整治工作,是峽江縣走的第一步“棋”。作為全縣生豬養殖大鎮,仁和鎮毫不意外地成為推動此項工作的 重點鄉鎮。調查摸底、建立臺賬、宣傳動員……連續數日,鎮村干部進村入戶,給養殖戶講政策講形勢,耐心說服他們自覺禁養、限養。
摸石頭過河另辟致富新路
保護綠水青山,就是保護生產力。這是一粒智慧的種子,她孕育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新理念。而在人們的共同努力下,仁和鎮正在積極“變美”。
11月13日,對于仁和鎮櫪坑村的生豬養殖大戶王大平來說,注定會是難忘的一天。這一天,他家面積達1500平方米的欄舍被正式拆除。他有點不 舍,但他更清楚,“這樣對環境污染太大,長期養下去,還真不行”。有統計數據顯示,像王大平一樣自行拆除自家豬欄的養殖戶,在仁和鎮已有119戶,拆除面 積23447平方米。
不養豬了,村民的增收問題該如何解決?開辟致富新路,是仁和鎮走的第二步“棋”。據了解,當地政府一方面積極聘請農業方面的項目專家、指導員, 到仁和鎮為生豬養殖場拆除戶免費舉辦產業轉型培訓班,另一方面利用該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將井岡蜜柚、農場果園等產業作為群眾轉產的主要方向進行重點指 導種植和扶持。目前,已有不少養殖戶成功轉產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