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一
合作社注冊資金水分大
山東臨沂田家北村的村長告訴我們,現在村里的合作社成員出資總額上億元,這個數字不過是個泡沫,根本靠不住。現在成立合作社太簡單了,只要有拿著5個戶口本就能到工商部門注冊成立,至于出資額度,自己說多少就是多少,說100萬也行,說一個億也行,水分很大。
現象二
合作社變拿補貼工具
河北上營村的老李說:我們村里有一半的農戶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但真正開展合作社運營的不到10%。聽說國家扶持合作社,不但成立的時候有獎勵,還有不少補貼可以拿到。合作社成為我們村里人拿補貼的工具了。
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以來,各地合作社發展猶如井噴。這些年合作社數量增加很快,全省每年要新增1.3萬家左右,但其中1/3都沒有發揮作用,根本沒有開展任何合作,是“假合作社”,徒有虛名。
國家轉變態度
要嚴格規范合作社
從去年開始,國家開始重視合作社不規范現象,2014年8月份國家工商總局發布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年度報告公示暫行辦法》,合作社將實行年度報告制度;9月農業部、發改委、財政部等全國農民合作社發展部際聯席九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引導和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的意見》,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把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運行規范的農民合作社作為政策扶持重點。
農業廳、發改委
對不規范合作社動手
以山東省為例,山東省農業廳、發改委等十一部門發布《關于貫徹落實農業部等九部門<關于引導和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的意見>的通知》,要求對合作社進行嚴厲“審查”,2015年要對有名無實的農民合作社勸其申請注銷退出,達不到規范化要求的合作社,不得承擔財政投資項目,不得享受政府相關扶持政策。
具體措施分為三大塊:
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要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定期向工商部門報送年度報告。
第二,山東各地通過上門走訪等形式,在明年6月底前完成對轄區內農民合作社的普查摸底和備案工作,準確掌握其成員、資產財務、生產經營等情況;對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情況要重點核查,全面摸清其合作方式、規模、風險控制等情況。
第三,由縣級政府編制轄區內優先扶持的農民合作社目錄,并結合實行農民合作社年報信息公示、年報信息抽查和示范社運行情況監測等制度,對目錄實行動態管理,每年公布一次。政府支持農業發展的財政投資項目,要優先投向列入政府優先扶持目錄的合作社。
2016年
國家將加大對合作社的整頓力度!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財政投入、稅收減免、金融服務、項目承擔、人才培養等方面享受一定的扶持政策,同時在用地、用電、運輸等方面也有相應的優惠。這些優惠政策成了部分企業眼中的“唐僧肉”,想方設法打合作社的擦邊球,以套取補貼、逃避稅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