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肉類協會執行會長李水龍明確指出預計到2020年我國肉類年產9000萬噸約有1000萬噸供求缺口要靠進口來彌補。
在中國西班牙肉類企業洽談會上,中國肉類協會執行會長李水龍特別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肉類總產量將有800萬—1000萬噸供求缺口,要靠進口來彌補。透過一組數字,李水龍概括了中國肉類行業發展脈絡和國際地位,闡述了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對人均肉食擁有量的影響,預測了未來5年中國肉類市場供求狀況和肉類進口發展趨勢。
20多年 肉類生產消費第一大國
李水龍指出,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一直是世界上肉類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2014年中國肉類總產量達8707萬噸,約占世界肉類總產量3.07億噸的28.3%。其中,豬肉產量5671萬噸,約占世界豬肉產量1.16億噸的48.5%;牛肉產量689萬噸,約占世界牛肉產量6800萬噸的10%;羊肉產量428萬噸,約占世界羊肉產量1400萬噸的30%;禽肉產量1751萬噸,約占世界禽肉產量1.07億噸的16.2%。
就總產量而言,中國生產的豬肉和羊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禽肉產量居世界第二(第一美國2023萬噸),牛肉產量居世界第三(第一美國1099萬噸,第二巴西1019萬噸)。
李水龍表示,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2014年人口總數13.68億,是西班牙4740萬人的28.9倍。李水龍強調,再高的產量除以人口總數,人均擁有量就變得很小。目前中國人均肉類年擁有量僅為63.6公斤,其中豬肉為41.5公斤、牛肉為 5.03公斤、羊肉為3.12公斤、禽肉為12.8公斤。這與西班牙2014年人均年擁有量豬肉52.8公斤、牛肉約16公斤、羊肉2公斤、禽肉30.2 公斤相比,差距很大。李水龍特別指出,牛肉和禽肉差距則更大。
30年間 每10年跨越一個臺階
李水龍分析總結認為,就中國近30年肉類消費情況來看,每10年跨一個臺階。1985—1995年,年人均肉類消費從16.6公斤增加到33.5公斤,10年間增加了17公斤;1995—2005年,年人均肉類消費從33.5公斤增加到59.2公斤,10年間又增加了25.7公斤;2005—2014年,年人均肉類消費從59.2公斤增加到63.6公斤,9年間增加了4.4公斤,增速明顯放緩。
到2020年 約有1000萬噸供求缺口
李水龍明確指出,未來5年,中國肉類市場的發展潛力是很大的。預測顯示,到2020年我國人口總數約為14.5億,按年人均肉類消費達到69公斤計算,肉類產量應達到1億噸,比2014年要增產1293萬噸,增幅為14.8%。根據近期的相關研究結果,受我國資源和環境因素的制約,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較大。李水龍特別強調,到2020年,我國肉類年總產量預計只能達到9000萬—9200萬噸,將有 800萬—1000萬噸的供求缺口,要靠進口來彌補,這也意味著與中國肉類行業商貿合作發展潛力巨大。
數字鏈接
西班牙是歐盟肉類生產大國之一
西班牙是歐盟肉類生產大國之一,尤其是豬肉生產,2014年總產量348萬噸,約占歐盟豬肉總產2269萬噸的15.3%,位居德國(547萬噸)之后,居第二位。
西班牙是中國豬肉進口主要來源國
西班牙肉類出口在全球的地位已從第三位躍居為第二位。2015年上半年,西班牙躍居中國進口豬肉第三大國。近兩年來,西班牙一直是中國豬肉進口的主要來源國。2014年,中國進口豬肉137.7萬噸,從西班牙進口了16.5萬噸,占中國進口量的12%,位居第四(第一是美國38萬噸,第二是丹麥22.4萬噸,第三是德國20.9萬噸)。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70萬噸豬肉,其中9.8萬噸來自西班牙,占進口量的14%,躍居為中國進口豬肉的第三大國(第一是德國15.4萬噸,第二是丹麥10.9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