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起伏不穩的中國豬市,養豬戶如何才能更好地適應?年產7億頭生豬的養豬大國為何不是養豬強國?為此,甘肅電視臺公共頻道《百姓·大家談》欄目邀請正大集團卜蜂國際投資有限公司CEO
、正大集團農牧食品企業(中國區)資深副董事長白善霖分析了豬財難發的困惑,以及精準扶貧看養豬業如何作為的驚喜。
主持人:非常歡迎您做客我們甘肅電視臺公共頻道《百姓·大家談》的演播室,那么今天邀請您來做客我們的演播室主要是圍繞當下的一個非常熱點的話題來談,因為這一段時間以來豬肉價格持續走高。
【背景1】今年3月份以來,豬肉價格一反過去三年的跌勢,全國各地豬肉價格均開始出現反彈,并一路超越,在短短數月內漲幅竟然達到30%以上,就在這樣激動人心的時刻,對于廣大的養殖戶來說,卻仍舊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主持人:這段時間來豬肉價格持續走高,而大家還心里忐忑,未來還會變化嗎?還會有這樣大幅的震蕩嗎,怎樣能夠保證這份震蕩能夠來的慢一點,能夠來的不要這樣劇烈?
白善霖:是的,這個問題不僅是養殖戶所關心的事情,消費者更關心。大家總是感覺到我們的豬肉的價格這幾年以來,像坐過山車一樣,有起有伏,而且波動的幅度非常大,使得今天的養殖戶一談到價格,就高度地緊張、高度地敏感,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經濟
效益、影響著他們的命運。
事實上,豬肉和其它所有的農產品價格的波動,這是一個農產品市場共有的經濟特征,無論是發達國家,如美國、歐洲、澳大利亞,農產品價格的波動遠遠高于其他工業產品,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有一個共有的特征。
所以,我們在這個行業里面的生產經營者,首先一定要把它常態化,要用平常的心來看待它;其次,畜產品價格波動的幅度,我們經常試圖用各種辦法去認識、去了解,它確實有一定的一般性的、周期性的波動規律,是可以去研究的,但是可以說它就像期貨市場、就像股票市場一樣難以捉摸。
今天,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哪些經濟學家對今天農產品的價格波動趨勢有成熟的理論,有一套切實可行的工具來指導大家的生產,給消費者消費方面給與參考,給政府決策方面給與有效的參考。
在這樣一種難以去影響、難以駕馭的情況下,我們怎么辦?只有從自身做起,提高我們生產者對外部的這種經營環境的適應能力,我們應該一門心思放在怎么樣用先進的理念、用先進的技術、用先進的手段、來快速地提升我們的生產效率,降低我們的成本。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今天中國的行業的養豬的平均數,一頭母豬一年大概產15頭的肥豬,而我們的出欄體重又是平均下來是100公斤。按毛豬來計算下來,一頭母豬一年生產1.5噸的豬肉。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今天大規模的養殖集團采用先進的技術、先進的這種技術裝備水平、先進的管理,他們現在達到的水平應該講是2.4噸左右,這比行業平均水平數1.4、1.5噸,1頭母豬一年多生產一噸的毛豬豬肉。
想想這個產能利用效率多高,這對我們廣大的生產者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啟發。能不能夠生產效率遠遠高于行業的平均數?如果假定能夠一頭母豬一年達到產20頭以上的肥豬,我相信我們今天的養殖戶就能夠適應今天這種大幅度波動的市場環境:行情低的時候,別人虧,你可能還少賺,要虧也是少虧;行情一旦好了之后,賺得會更多,以豐年補欠年。
主持人:也就是說,主觀上能夠提升自己技術的含量,以抵御一下豐年和欠年之間的這種風險。
白善霖:對,第二個問題,就是生產的產品品質要高、要好,這樣進入市場的能力就會強,市場準入水平很高。第三個問題,要采用先進科技,要用國家的無公害的標準去生產,如果生產出來的豬肉成本低,生產出來的豬肉的品質又很好,又是無公害的。我相信,在市場上你不愁賣。
現在,國內屠宰加工企業缺乏的是這樣既安全又有保障的無公害的豬肉來源,他給你給更好的議價,最低的和最高的之間差100到150塊錢,如果我們能夠去買到這樣的議價,那么我們不是提高了經濟效益,提高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嗎?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經營理念的問題。美國的農民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怎么生存?我曾問他們,我說你們怎么算賬?他們說,他們算賬很簡單,以5年的數字來算,不是用今年來看養豬的經濟效益,也不是用一年的數字來評價養豬是不是值得投資,他們是看過去的4年、5年。
所以,他們有這樣一種經營理念的準備,帶來什么樣的好處?當今年行情特別好可賺錢的時候,就要想到行情不好的時候自己怎么過關?這里就有一種以豐年補欠年,也就是說豐補欠的經營理念和這種財務準備,而不是說今年賺了這么多的錢,一下子把錢就全部都花掉了,沒有錢了。
主持人:這是一個很新的一個思路。
白善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新的經營理念。大家缺乏對這個行業的這種普遍的客觀規律的認識,缺乏有效的應對的基本理念和有效的業務準備,所以造成了這種困難。在這里我要特別提醒我們的生產者,從現在開始調整自己的經營理念,調整自己的經營方法和手段,來提高我們對市場的適應能力。
我們來看實現這個生產效率快速提升的條件,今天,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的世界的技術資源,包括品種資源、先進設備的裝備資源、管理經驗等等,都在向中國聚集。
比如說,在我們這樣相對比較邊緣落后的甘肅地區也是如此。我們現在在這里,正大集團就是發揮了這樣一個作用,我們搭建了一個產業的平臺,在這樣一個平臺上,我們把世界一流的現代高效養殖的系統的技術和其他資源,完全配套地已經整合在甘肅,就在大家的家門口。我們在甘肅的企業這多少年以來,和政府一起,我們大力推廣標準化養殖,搞“四良”配套,就是良種、良料、良舍、良法“四良”配套,這是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把它給養殖戶,那么采用這個方法之后,這些養殖戶的生存能力極強,行情差的時候他們虧損的特別少,當今天行情好的時候,他賺的特別多,可能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他把過去兩年的虧損都拿回來了。
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養殖戶,由于生產效率很低,這個行情再維持更長的時間,他還是沒有辦法把過去的(損失)彌補回來,最后加加減減下來可能還是負數,很難生存。這就是為什么現在今天豬價這么高的情況下,一些小規模養殖戶信心不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補欄資金過高。
【背景2】資金、飼料,疫病,行情是直接影響養豬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國際國內經濟運行整體形勢日漸放緩、同時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的進一步擴張,廣大養殖戶和養殖企業已經清醒地意識到:只有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提高生產效率,才能應對日漸復雜的市場變化。
主持人:那么我們國家和國際上發達水平之間我們到底差距有多大?
白善霖:中國是世界養豬大國,中國的豬肉總產已經超過了5000萬噸,中國一年養豬的出欄豬總規模已經達到了7億頭左右,從規模來講,占據了全球養豬生產規模產量的一半,所以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主持人:但是數量大不代表就強啊?
白善霖:但是,我們這幾年走了一條什么樣的路?主要講起來是一種外延性的發展方式,是一種數量型的發展。不是通過提高單位的生產效率,而是通過增加產能的基礎規模。也就是說,主要是通過多養母豬、多產仔豬。
從這幾十年看,每一頭母豬一年生產的仔豬數,每一頭母豬一年生產的肥豬數來講,從過去20年來看,我們的數字接近一條平線,單位生產的效率沒有大的提升,主要是靠養殖規模的擴大帶來了總產量的增加,是這樣一條路子。
今天,盡管我們國家是世界養豬大國,但遠遠不是世界的養豬強國,甚至可以這么講,我們是世界養豬業的弱國,因為今天我們的生產效率和世界的發達國家,像美國、歐洲來比較,從剛才的那個指標,一頭母豬一年能生產多少頭的肥豬,能夠生產多少頭的毛豬豬肉來算,我們只占到人家的40%都不到。
【背景3】在生產效率上的巨大差距,讓中國農產品走出國門的腳步變得十分沉重,同時國內豬肉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瘦肉精、添加劑等食品安全隱患也給整個豬產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白善霖:一方面,對于我們的生產者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第二個對消費者健康造成了影響,同時也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所以,這些東西都對養豬業帶來了空前的挑戰和壓力,我把它稱之為系統性的壓力和挑戰。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所以舊有的生產方式,已經失去了光澤,沒有效益了,被迫行業要轉型和升級。行業轉型和升級,我們講轉型和升級,轉型是要產生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所以轉型和升級是大挑戰,但是也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我們經常講講危機嗎?危機就是危險加機會,有危險就有機會。如果是大挑戰,一定孕育著大機會。我們認為,中國的養豬業和其他農牧業一樣,面臨著歷史性的巨大挑戰。在這個同時,也孕育著空前的歷史性的巨大的發展機會。
從全國來講,不光是中國的這種資金在進入農業的領域,我們更重要的可以看到世界的養豬業的產業資本,還有非養豬業的、非農業的產業資本,還有世界的金融資本,大量的都在向中國進行投資。為什么?
中國的養豬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投資的機會,在世界農業發展史上,我認為是空前的,大家都想搭上這班車,這是這個行業今天的普遍的一個特征。在這個大形勢下,我們再來看我們甘肅,甘肅盡管不是一個傳統的養豬大省,大概總存欄,我記得這個數字應該是700萬頭左右。700萬頭就占了全國的1%,總體來講,從人均的占有量和消費量來講,相對是比較低的。
700萬頭豬,這樣一個規模,在整個畜牧業經濟里面,它的體量還是很大的,它在甘肅的畜牧業里面的這個比重,決定了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這個養豬業對甘肅的農民增收、對甘肅的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對甘肅的肉蛋奶的菜籃子的供應來講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一塊經濟如何要進行轉型升級,我覺得會對很多的農民,會對整個農村經濟的繁榮會有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