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散戶的養殖形式在我國歷史悠久,改革開放后,在生活水平提高和追求肉食數量的前提下,才逐漸出現了養豬大戶和規模豬場。如今我國正處于產業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小型養殖場也應主動轉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部分中小型養豬場在方向不明、信息不暢的情況下,用傳統眼光來預測產業發展,難免會成為轉型中的犧牲品。
中小型養殖場轉型有如下幾個方向:
一是實現專業化。從“后備培育-配種-妊娠-分娩-哺乳-保育-育肥-銷售”的長鏈條中解放出來,對接集團公司基地“接口”,專門從事某一個或多個環節的生產,變“養殖戶”身份為“豬業產業工人”。
二是抱團應對。成立區域性的行業協會,在信息、技術方面建立渠道,提升使用效率,物資方面實現團購、團銷,抱團應對市場,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提高售價。
三是特色化運營。以新、奇、特為基本定調,滿足特定群體需求,提供特色化服務。如建立在福利養殖基礎上的福利豬肉,建立在野豬養殖上的特色野豬,建立在質量和新鮮基礎上的豬場直供小區肉店模式,以養豬生產體驗為基礎的仔豬領養模式等,都是中小型養殖場可選擇運營的方向。
另外,對中小養殖場來說,可以通過以下三個策略巧避“豬周期”。
一是參與生豬保險,規避疫病導致的毀滅性的死亡風險。
二是建立生產風險金制度。即豬場在贏利環境下,提取一定贏利比例的資金單獨做賬,比如,養殖戶可以單獨開個銀行卡,用于管理風險金。風險金平時不能使用,只能在行情進入中度及深度虧損時動用,以確保養豬資金鏈的完整,規避“豬周期”影響。
三是與一體化企業結合,成為代養戶,賺取代養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