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的人都知道,養豬是個系統工程,它涵蓋品種、環境、營養、管理、免疫、保健等六大板塊。由這六板塊組成的水桶承載著豬場的生產力,任何一個板塊有所不足,都會使得豬場的生產成績難以提升。
一、品種
國內豬場現在普遍選用長白、大白、杜洛克三個品種,其商品育肥豬是經典的“杜×長×大”。按祖代來源地的不同,又分為美系、加系、法系等。國內大部分以美系居多,英系、法系、加系其次,丹系不多見,為何泰國的豬場PSY能達到27.5頭,我國卻望塵莫及?無非是三個因素:窩產仔數、哺乳仔豬的存活率與母豬年分娩胎次。后兩個指標的高低也是依照上述的“六大板塊”去改進的。值得一提的是,泰國豬場十分重視種豬的更替:嚴格的主動淘汰、有計劃的后備群補充是種豬群生產性能始終處于高水平運轉的重要保障。
二、環境
水簾負壓通風等環境控制設施是中泰兩國通用的,為何國內很多豬場仍然做不到持續的溫、濕度穩定?同樣的糞便處理系統,為什么泰國豬場可以保證豬舍環境的空氣清新,而我國的豬舍為何還有刺鼻的氨氣味?現行的我國有關環保政策確實使我們的投資更加謹慎,而造成這種差異更多的原因是我們想不到,也做不到。而泰國養豬業既能想到、也能執行到位。畢竟泰國農場主的土地是私有財產,農場也是私有財產,政府對發展農業也給予充分支持,所以農場主對豬場的存亡更加在意,因此也對執行力是否到位更加敏感。
三、營養
豬的營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維持豬的基本生存;第二層是滿足豬的生產需求;而第三層是為農場創造效益。泰國豬場充分尊重不同豬群的不同營養需求,幾乎每一家規模養殖場都有針對自己豬群一套飼料配方,他們對營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能否通過營養為豬場間接創造效益上:他們通過調節配方的合理性來滿足豬的生存、生產需要;通過額外添加營養來滿足應激條件下的需求;用碎米代替部分玉米,從而減少霉菌毒素的影響(與泰國本身是產米大國有關)等等。反觀我們國內,由于養豬產能過剩、飼料原材料難以支撐產能,存在著以次充好、飼料保存失當等等因素,霉菌毒素對豬群影響日益嚴重:免疫抑制、繁殖障礙、豬群亞健康等問題愈演愈烈。由此,中國養豬人普遍都有“獸醫化”的趨勢,不懂營養、不懂管理,卻愿意鉆研藥物配伍以及診療方案。
四、管理
國內豬場老板有多少懂得豬場的管理?懂得何為飼養標準、何為系統管理、何為執行力?我們參觀的幾家泰國豬場里,實際上并沒有什么復雜管理:他們所做的只是把制定標準、建立系統、嚴格執行而已。道理人人都懂,然而中國的豬場管理常常輸給“人情”,或許有人會說:這與中國的國情有關,實際上還是與豬場管理者是否能從“Farmer”成為“Manager”有關。
五、 免疫
近半個世紀以來,醫學界越來越多地將注意力從藥理、病理轉到免疫學上。這一現象從側面說明了在保證機體健康的問題上,免疫系統遠遠凌駕藥物的作用與地位。對于畜牧工作者來說,在豬群疫病日益復雜的今天,如何提高豬群的免疫力、抵抗力、耐受力是我們的工作重點。對于豬群來說,免疫絕不僅僅只是接種疫苗,養豬業流行一句忠告:疫苗是保障豬群健康的最后手段。一套良好的免疫系統需要我們的豬群有安逸的生存環境(包括充足的飼料、相對自由的活動空間、舒適的溫濕度等)、最少的應激、額外的抗病營養。如果無法滿足上述條件,再多免疫程序也是徒勞。對于疫苗的使用,國內豬場大多采用的是忽略豬群原有免疫水平的基于經驗與“推薦方案”的免疫程序。殊不知,這觸犯了制定免疫程序的大忌!由此,打了疫苗卻仍然發病的慘劇才會屢見不鮮。真正合理的免疫程序應該與一件合身的衣服一樣,是量身定做的。少數幾種病毒性的疾病通過基于實驗室診斷的免疫程序來預防;個別病毒性的疾病通過檢測、淘汰等來凈化;細菌性的疾病更多的是通過管理手段解決環境的溫度、濕度、密度、通風等條件以及創傷管理加以控制。而不能一味濫用疫苗、依賴疫苗。
六、 保健
泰國人對于“保健”理解,是通過抗病營養的應用及管理手段讓豬群不發病或少發病,這與國人將保健簡單地理解為抗生素、中藥等藥物保健的理解大相徑庭。抗生素應當回到治療的位置上、能夠保證豬群健康生長生產需要“第三層營養”的合理運用、豬群不缺乏或不需要的再便宜也不用。我們大部分的豬場管理者由于缺乏對豬群需要的充分認識而缺乏保健程序制定能力,無法區分何為豬場需要,何為多余的負擔。希望在這個問題上國內豬場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經常開玩笑地說外國人反應遲鈍、不靈活!中國人聰明、圓滑!恰恰由于老外的反應遲鈍及不靈活,造就了老外循規蹈距,按照標準在系統里運行,成就了他們在養豬生產成績上的領先,也促使我們不得不向他們學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養豬的利器,就是養豬人自己,而想要運用這把利器將豬養好,恐怕國內養豬人還要多多磨礪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