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農業部發了一個有價值的文件,沒有引起太多人關注。筆者就此在微信朋友圈評論了一句,農業的互聯網化發展已納入國家戰略層面。隨后,有研究農業公司的證券公司分析報告發布了類似的觀點。
春江水暖鴨先知,資本市場的嗅覺是極為敏感的。
這個文件名為《關于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提升信息化能力的通知》,內容不少,但核心要點,就是提高農民的手機應用技能。其中提到,“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大幅提升農民信息供給能力、傳輸能力、獲取能力”,并且,“從2015年起,連續三年開展全國農民手機使用技能競賽……鼓勵企業和媒體廣泛參與,可共同或先期組織培訓,開展競賽”。
《經濟日報》等媒體在解讀時,很簡單也很形象地總結為一句話“農業部要用三年時間教會農民手機上網。”
不知道大多數人看到這句話時是否覺得好笑?農民手機上網是否需要政府來教?這是不是一項門面子工程?
在筆者看來,一項政策的出臺,與商業計劃一樣,往往要看它背后的邏輯。農業部的這項計劃,恐怕絕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東西。它符合農業信息化發展的趨勢,更切合了“互聯網+”熱潮。這項通知的出臺,意味著農村互聯網發展已納入國家戰略層面,不可不引起農牧企業高度關注,它帶來的對農村消費市場的沖擊或變化可能會讓我們目瞪口呆。
毫無疑問,以手機上網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是未來的大趨勢。目前,在農村地區,智能手機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但使用手機上網的多屬80后乃至90后,仍有大量的農業從業者不會“玩”手機。手機消費,最大的問題在于解決信任感。手機應用軟件的使用,確實需要引導和教育,才能讓人信任與習慣。而由政府出面組織培訓,雖然不乏政績工程的影子,但你不能不承認它天然擁有權威性,至少能夠讓人信任,不會懷疑它是為了掛羊頭賣狗肉。
中國的經濟,往往離不開政策的驅動。一旦國家層面啟動推廣計劃,未來數億農民習慣了在手機上管理農場和消費購物,那么目前各大農牧企業和機構正在聲嘶力竭推廣的“互聯網+”戰略就有戲了!
眾所周知,不少知名農牧企業都在“觸網”。如大北農集團力推“豬聯網”,傲農集團則推廣豬OK網,北農大集團自建了聚焦雞蛋交易的“蛋品網”,正邦科技干脆收購了中國養殖網力圖打造小牧人商城……其中,聲音最大的莫過于大北農及其豬聯網,該公司宣稱,大北農的豬聯網已經覆蓋生豬1500萬頭。
互聯網帶來的不僅僅是電商,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新的生態圈。對于農業電商,眼下大多數農牧企業都還處于探索階段,成果不多。因此更多的人要么看不到,要么看不起,要么看不懂。但農業圈以外的機構早已虎視眈眈,如農村淘寶在全國各省布下重兵自建服務站,京東除了自建“京東幫”服務站還不遺余力在鄉下刷墻體廣告,讓我們仿佛看到了10年前的某飼料企業。
11月下旬,《經濟參考報》報道稱,2016年的一號文件依然可能聚焦現代農業,且將給農村電商發大紅包!
此時此刻,筆者認為爭論農業電商有沒有前途,是不是忽悠,已經沒有價值。國家都在發力,我們還猶豫什么?踏出腳去,試一試,闖一闖,總不會有什么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