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濟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快速增長,產值突破萬億元,但動物疫病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局面,重大動物疫病給畜牧業造成的風險日趨突出。在新的一年里,如何化解重大動物疫病給我國畜牧業造成的風險?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濟民。
記者談到近幾年我國發生的禽流感、豬鏈球菌病,以及2007年發生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時,王濟民說,重大的動物疫病,即使在發達國家也時有發生。一旦處理不好,它不僅使畜牧業遭受重大沖擊,而且還將可能引發較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我國大部分農村的畜牧業生產目前仍以農戶散養為主,畜禽養殖環境差、發病率高、管理困難。因此,我們必須將重大動物疫病盡快納入國家公共衛生管理范疇,高度重視,全力應對。
王濟民說,我國畜牧業已經進入了高風險期。由于支撐體系弱以及國際技術壁壘制約不斷增強,畜牧業不僅面臨市場風險、自然風險和管理風險,同時也要應對疫病風險、質量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巨大挑戰,畜牧業發展要堅持提高效益與降低風險并重、擴大規模與規避風險并舉的方針。在區域布局、結構調整和規模化進程中,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堅持布局的適度集中和規模的適度發展,使畜牧業在10-15年之內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現代大產業。
王濟民說,動物疫病是可以預防、可以控制和可以撲滅的,只要措施得當、政策對路,就可以將動物疫病的發生率降到最低,所造成損失降到最少,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弱。動物疫病防疫是涉及多環節、多主體、多部門、多層次的龐大的系統工程。禽流感、豬鏈球菌病和豬藍耳病疫情之所以能得到很快控制,關鍵是我們采取了“依靠科學、依法防治和群防群控”的綜合防控戰略,這一寶貴經驗必須繼續堅持。要充分發揮生產經營者自覺自愿防疫、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新聞媒體有效監督的積極性,全社會參與,全社會防疫。既要加大檢疫、檢測和監測力度,加強重大動物疫病應急反應能力建設,將重大動物疫病扼殺在萌芽狀態,也要加強防疫基礎工作,統籌規劃,加快構建重大動物疫病控制的長效機制。
王濟民認為,加強以防疫體系建設為重點的畜牧業科技支撐體系刻不容緩。在他看來,畜牧業支撐體系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畜牧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而動物防疫體系又是畜牧業支撐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動物疫病頻繁發生就是畜牧業發展和支撐體系建設矛盾的集中體現。他認為,畜牧業發展要想統籌兼顧畜產品質量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就必須加大對畜牧業支撐體系的投入,使畜牧業支撐體系發展盡快趕上畜牧業的發展,使動物疫病防疫能力盡快與畜牧業發展相適應。
記者談道,我國畜牧業生產中規模化、集約化的飼養比重已經不斷上升,但傳統農戶散養與規模化、集約化飼養在我國將長期并存,這是建立我國疫病防疫體系必須面對的基礎條件。王濟民說,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就是要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把農戶散養中疫病防疫問題作為我國動物疫病防疫體系的薄弱環節和關鍵環節來抓,以此為出發點,解決好動物防疫體制、資金和隊伍等一系列問題。他說,降低動物疫病風險、維護公共衛生安全,迫切需要加快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規模化飼養便于集中采取動物疫病防范措施,更容易及時控制疫病。
禽流感和豬藍耳病危機暴露出的小規模飼養方式在動物防疫方面的嚴重缺陷,應該使我們警醒。應實現有規劃、有指導、有標準的飼養;同時,也應該重視大規模養殖對外污染等弊端。應加快我國畜牧業盡快從傳統散養方式向現代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方式的轉變,今后我國畜牧業發展必須盡快實施生產方式轉變升級戰略,即服務小農戶、規范專業戶、監督大型戶,促進標準化、規范化和產業化,大力提高畜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確保畜產品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快速增長,產值突破萬億元,但動物疫病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局面,重大動物疫病給畜牧業造成的風險日趨突出。在新的一年里,如何化解重大動物疫病給我國畜牧業造成的風險?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濟民。
記者談到近幾年我國發生的禽流感、豬鏈球菌病,以及2007年發生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時,王濟民說,重大的動物疫病,即使在發達國家也時有發生。一旦處理不好,它不僅使畜牧業遭受重大沖擊,而且還將可能引發較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我國大部分農村的畜牧業生產目前仍以農戶散養為主,畜禽養殖環境差、發病率高、管理困難。因此,我們必須將重大動物疫病盡快納入國家公共衛生管理范疇,高度重視,全力應對。
王濟民說,我國畜牧業已經進入了高風險期。由于支撐體系弱以及國際技術壁壘制約不斷增強,畜牧業不僅面臨市場風險、自然風險和管理風險,同時也要應對疫病風險、質量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巨大挑戰,畜牧業發展要堅持提高效益與降低風險并重、擴大規模與規避風險并舉的方針。在區域布局、結構調整和規模化進程中,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堅持布局的適度集中和規模的適度發展,使畜牧業在10-15年之內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現代大產業。
王濟民說,動物疫病是可以預防、可以控制和可以撲滅的,只要措施得當、政策對路,就可以將動物疫病的發生率降到最低,所造成損失降到最少,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弱。動物疫病防疫是涉及多環節、多主體、多部門、多層次的龐大的系統工程。禽流感、豬鏈球菌病和豬藍耳病疫情之所以能得到很快控制,關鍵是我們采取了“依靠科學、依法防治和群防群控”的綜合防控戰略,這一寶貴經驗必須繼續堅持。要充分發揮生產經營者自覺自愿防疫、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新聞媒體有效監督的積極性,全社會參與,全社會防疫。既要加大檢疫、檢測和監測力度,加強重大動物疫病應急反應能力建設,將重大動物疫病扼殺在萌芽狀態,也要加強防疫基礎工作,統籌規劃,加快構建重大動物疫病控制的長效機制。
王濟民認為,加強以防疫體系建設為重點的畜牧業科技支撐體系刻不容緩。在他看來,畜牧業支撐體系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畜牧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而動物防疫體系又是畜牧業支撐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動物疫病頻繁發生就是畜牧業發展和支撐體系建設矛盾的集中體現。他認為,畜牧業發展要想統籌兼顧畜產品質量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就必須加大對畜牧業支撐體系的投入,使畜牧業支撐體系發展盡快趕上畜牧業的發展,使動物疫病防疫能力盡快與畜牧業發展相適應。
記者談道,我國畜牧業生產中規模化、集約化的飼養比重已經不斷上升,但傳統農戶散養與規模化、集約化飼養在我國將長期并存,這是建立我國疫病防疫體系必須面對的基礎條件。王濟民說,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就是要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把農戶散養中疫病防疫問題作為我國動物疫病防疫體系的薄弱環節和關鍵環節來抓,以此為出發點,解決好動物防疫體制、資金和隊伍等一系列問題。他說,降低動物疫病風險、維護公共衛生安全,迫切需要加快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規模化飼養便于集中采取動物疫病防范措施,更容易及時控制疫病。
禽流感和豬藍耳病危機暴露出的小規模飼養方式在動物防疫方面的嚴重缺陷,應該使我們警醒。應實現有規劃、有指導、有標準的飼養;同時,也應該重視大規模養殖對外污染等弊端。應加快我國畜牧業盡快從傳統散養方式向現代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方式的轉變,今后我國畜牧業發展必須盡快實施生產方式轉變升級戰略,即服務小農戶、規范專業戶、監督大型戶,促進標準化、規范化和產業化,大力提高畜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確保畜產品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